1、关于扬州的琼花
隋炀帝到扬州看琼花的传说,在我国古代笔记小说和演义中,是一个热门的话题。宋朝人写的《海山记》《大业拾遗记》,元朝人写的《隋炀帝纤龙舟》和明朝人写的《隋炀帝艳史》《说唐》和《隋唐演义》,皆讲到隋炀帝乘龙舟到扬州看琼花的故事。琼花是一种奇特而稀有的名贵花卉,从北宋以来有许多著名文人在诗文中赞颂过它。宋代名诗人王禹的《后土庙琼花》诗序说:“扬州后土庙有花一株,洁白可爱,其树大而花繁,不知实何木也,俗谓之琼花云。”北宋另一名人韩琦也有诗曰:“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因为此花天下无双,欧阳修曾在此花之侧,筑有“无双亭”以为纪念。至今,在扬州还有叫琼花观的地名,据说那里就是当年隋炀帝看琼花的地方。近年,扬州著名古迹平山堂留有一株枝叶繁茂的异花,民间仍呼为琼花。
2、隋炀帝下扬州所乘龙舟

关于隋炀帝所乘龙舟,历史记载颇多,以隋代著作郎杜宝的《大业杂记》所记最详:“其龙舟高四十五尺,阔四十五尺,长二百尺。四重,上一重,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二重,有一百六十房,皆饰以丹粉,装以金碧朱翠,雕镂奇丽,缀以流芳、羽葆、朱丝、网络;下一重,长秋、内侍及乘舟水手,以青丝大绦绳六条,两岸引进。其引船人,普名‘殿脚’,一千八百人,并着杂锦、采装、袄子、行缠、鞋袜等。”
3、李世民争夺皇位的斗争
唐太宗(598—649),名李世民,唐高祖次子。李渊攻入长安后,李世民为京兆尹,封秦国公。618年李渊称帝以后,根据嫡长子继承制,立长子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四子李元吉为齐王。但在唐朝的建立特别是统一全国的战争中,李世民功勋显赫,他并不满足于仅仅当一个秦王,逐渐产生了夺取皇位继承权的政治野心。当时尚为太子谋臣的魏征曾对李建成说:“秦王功业克隆,威震四海,人心所向,殿下何以自安?”(《旧唐书·隐太子建成传》)
626年(武德九年)夏,突厥数万骑入塞侵扰,李建成向李渊推荐李元吉率诸军北征,以免李世民掌握兵权。李元吉要求秦府骁将尉迟敬德、程知节等同行,并挑选秦王帐下精锐充实自己的军队,意图将秦府骁将精兵转移到自己手里,然后谋杀李世民。太子手下的王,向李世民告密,形势危急异常,秦府僚属皆主先发制人,李世民于是定计准备动手。
624年六月三日,李世民密奏建成、元吉淫乱后宫,并说他无负于兄弟,而建成、元吉却要杀害他。李渊闻之愕然,决定第二天查问。六月四日,李渊召建成、元吉入宫。宫中妃嫔向李建成透露消息,李元吉主张“勒宫府兵,托疾不朝,以观形势”。李建成说:“兵备已严,当与弟入参(朝参),自问消息。”(《资治通鉴》)于是照常入朝。其时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伏兵于玄武门内。李建成、李元吉入朝行至临湖殿,发觉情况异常,立即回马欲归。李世民跃马而出,随后大呼,李元吉引弓射李世民,由于仓皇失措,拉弓不开,再三不达有效射程。李世民一箭射杀李建成。尉迟敬德率骑继至 ,左右箭射李元吉坠马。李世民马入丛林,被树枝绊住,坠马不能起。李元吉突至,夺弓将扼李世民,尉迟敬德大喝一声,飞马赶来,李元吉逃跑,被敬德射杀。东宫、齐府精兵二千驰攻玄武门,激战不得入,扬言欲攻秦府。形势危急,尉迟敬德持李建成、李元吉头出示,宫府兵溃散。迟尉敬德披甲持矛入宫急请李渊“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资治通鉴》)。李渊的手敕宣读后,战斗才停下来。李建成之子五人、李元吉之子五人皆被杀。六月七日李渊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两个月后,唐高祖李渊传位于太子,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次年(627年)改元贞观。
4、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624—705)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并州文水(在今山西文水)人。父武士彟(huò),为贩卖木材的大商人,贞观中,官至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封应国公。母杨氏,隋室疏宗。武则天通晓文史,明敏果断,“巧慧多权术”。14岁时,唐太宗召其入宫,立为“才人”,赐号武媚。太宗死后,武则天入寺为尼。唐高宗即位,复召入宫,拜昭仪,进号宸妃。655年,立为皇后。唐高宗因患风眩,头重,目不能视,武则天协助裁决政事,遂专国柄,威势日重。683年,高宗死,中宗李显即位,武则天临朝称制。第二年,废中宗为庐陵王,立睿宗李旦,继续临朝称制,取代李唐王朝的趋势日益明显。徐敬业、越王李贞等相继起兵反对,皆遭失败。690年,武则天正式改唐为周,自称大周圣神皇帝,并自以“曌”(zhào)字为名,废睿宗为皇嗣,改东都洛阳为神都。
武则天于公元674年上疏,建议高宗施行12事,其中有劝农桑,薄赋敛,息干戈,禁浮巧,省力役等主张,高宗诏令全国实行。她比较重视发展农业生产,684年下令奖励农桑,提出凡是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升官;“为政苛滥,户口流移”者降职(《唐大诏令集》)。高宗死时,她宣布百姓年满50岁者免除徭役,比60岁免役的旧制缩短了十年。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武则天很爱才。初唐诗人四杰中的骆宾王,为徐敬业写《讨武檄》,对她攻击谩骂,写得痛快淋漓。武则天阅读檄文,看到“一抔(póu,用手捧)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指高宗坟土未干,中宗已遭废黜)时,问是何人所写,对以“骆宾王”,她说:“宰相之过也,人有如此才,而使之流落不偶(即不遇,未遇到被识拔的机会)乎!”(《资治通鉴》)武则天选官虽滥,但只要发现不称职的,就立刻废黜甚至诛杀。她选用的宰相狄仁杰是有名的贤相。开元年间的名臣姚崇、宋、张九龄等都是武则天时提拔上来的。武则天重用有才能的官员,对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强盛起了一定的作用。
武则天执政的半个世纪中,由于隋末农民起义的作用及唐太宗“贞观之治”奠定的基础,也由于她有力地打击旧士族和大贵族大官僚集团,执行一些具有进步性的政策,所以社会经济呈现出发展的趋势,人口也由380万户猛增到615万户。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但是,为了神化自己的威权,武则天大肆崇佛,广建庙宇,筑明堂,造天枢,铸九鼎,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她放手招官,使官僚集团急剧膨胀,加重了人民负担。她重用的武氏家族,穷奢极欲,为非作歹,更与武则天本人的腐朽生活和对权势的贪婪分不开。所有这些,都加剧了阶级矛盾,使农民饥馑逃亡的问题日益严重。
5、安史之乱
指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
安禄山(?—757),营州柳城(在今辽宁朝阳)人,杂胡。本姓康,从后父安延偃姓,改姓名为安禄山。安禄山善于逢迎,他结纳李林甫,讨好杨贵妃,称贵妃为义母,骗得唐玄宗宠信。他兼领平卢(治今辽宁朝阳)、河东(治今山西太原)、范阳(治今北京)三镇节度使,所部兵力达十五万之众。安禄山见唐朝政治腐败,内地兵力空虚,有可乘之机,于755年十一月,以讨杨国忠为名,从范阳起兵反唐。叛军很快席卷河北。“所过州县,望风瓦解,守令或开门出迎,或弃城窜匿,或为所擒戮,无敢拒之者。”十二月攻陷洛阳,756年正月称大燕皇帝,接着击溃潼关守军二十万,占领长安。
安禄山身体肥胖,大腹便便,下垂过膝,体重300斤。自起兵反唐以来视力衰退,又有疽病,因此性情极为暴躁,左右服侍,稍不遂心,动辄鞭打,甚至杀死。他称帝后,深居宫中,学唐玄宗的享乐,声色歌舞,骄奢淫逸,难得接见将领,凡事都通过幕僚严庄传话。严庄虽然受到重用,也难免挨打。小宦官李猪儿被打的次数更多。安禄山想立爱妾所生的幼子庆思做后嗣,严庄便和安庆绪勾结,指使李猪儿刺死了安禄山。757年正月,安庆绪即位。
史思明原是安禄山亲信,突厥族人。安禄山叛唐后,他南下攻占河北13郡,被安任命为范阳节度使,统兵8万人。安庆绪杀父安禄山称帝,他不服,降唐。不久再起兵反唐,759年正月杀死安庆绪,还归范阳,称大燕皇帝,出兵攻占洛阳。761年被儿子史朝义杀死。
安史之乱对人民是一场浩劫,给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资治通鉴》),“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或有衣经者”(《旧唐书·回纥传》)。“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整个黄河流域,几乎一片荒凉。“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杜甫《无家别》),这诗句描画了由于战乱,广大人民无家可归的悲惨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