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测试
中考解析
课外拓展
课件下载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二)

 

一周强化

一、一周知识概述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掌握吐蕃的社会发展及与唐朝的关系,了解回纥、粟末、南诏的社会生活及与唐朝的关系以及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的来往、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科举制的创立

1、科举制的诞生

  目的:一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需要加强中央集权;二是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才能有效地进行统治。旧的选官制度使得选官实权控制在地方官员手中,一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得以出任官职,不利于隋王朝的统治。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方法选拔官员。由此,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从此,门第不高的人,可以凭借学问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利,从地方集中到了朝廷。

2、科举制的完善

  关键人物有: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在位期间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还开设了武举。

  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3、科举制的影响

  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科举制还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有利于唐诗的繁荣。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二)“和同为一家”

  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多数是友好的。由于开明的民族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在交往中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和同为一家”。

1、突厥汗国的兴衰

  唐朝初年,在北方有一个强大的帝国,是突厥人建立的地域辽阔的大汗国。继鲜卑之后,在隋朝统一全国之前,居住在阿尔泰山一带的突厥人兴起了,和前面的少数民族一样,突厥人也是游牧生活。除了放牧,他们还善于冶铁,并且形成了自己的文字。因此很快迅速建立了一个大汗国,中心是蒙古草原,北到贝加尔湖,南到长城一带,东到辽海,西到中亚。不仅草原上的游牧部落都臣服于它,连西域的许多国家也都是它的属国。

  隋朝统一中原以后,突厥分裂成两个汗国,实力削弱,曾经归附过隋朝。但是隋朝末年和唐朝初年,东突厥的首领颉利可汗却屡次率领军队侵犯中原。几年以后,乘突厥内部混乱,唐太宗派李靖率领十万大军征讨突厥,颉利可汗措手不及,仓皇逃走。唐军经过一番万里长途追击,加上略施小计,终于擒获了颉利可汗,打败了东突厥。

  唐太宗不仅没有杀一个俘虏,反而封突厥贵族做新设立的都督府的将军,统领原来的部众。还允许上万突厥人居住在长安。一些民族的首领,到长安朝见唐朝皇帝,尊称太宗为“天可汗”。这个称号说明唐太宗是当时各个民族首领公认的皇帝。不久,古老的“丝绸之路”恢复了畅通,西域各国重新纳入中原王朝的统治下。唐高宗时,灭了西突厥。为了进行有效的管理,建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北地区。

  在突厥的南面就是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上居住着什么少数民族?藏族以畜牧业为主,饲养绵羊、山羊、牦牛;战胜了高山和风雪,农业以种植青稞为主。到了隋唐时期,称为吐蕃,开始与汉族中国交往。

2、“和同为一家”

  唐朝时期,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为了进行统治,把战略位置重要的逻些作为都城,就是现在的拉萨。

  松赞干布热心地接受周围各族的先进文化。所有这些国家中,以中国的文明程度最高,松赞干布非常仰慕中原文明,决心要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公元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来到了长安。

  唐朝很快派使者到吐蕃,松赞干布见到唐朝使者的礼物,更增加了他对中原文化的无限向往,两次向唐朝皇家求婚。尤其是第二次,派宰相禄东赞携带大量珍宝到长安。

  唐太宗认识到吐蕃是西部疆域重要的力量,要保证安宁,与吐蕃建立友好关系是必要的,准备答应松赞干布的请求。但是几位年龄合适的公主都害怕到吐蕃吃苦,太宗很为难。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儿得知以后,很欣赏太宗讲的“一桩婚姻顶得上十万雄兵”这句话,自愿前去。但是又怕边远地区的人是不是太粗俗?因此她出了三个难题,如果使臣能够答上,她就自愿嫁到吐蕃。太宗非常高兴,封她为文成公主;禄东赞也接受了挑战,不仅顺利地解答了难题,还在公主面前展示了吐蕃人的机智和能歌善舞。

  经过了充分的准备,一支庞大的送亲队伍出发了。松赞干布听说公主快进入吐蕃了,便率领军队亲自赶来迎接。看到他娶的是一位仪态大方的美丽公主,并带着典雅华美的中原物品,鲜明的仪仗,十分高兴。他穿上汉族的服装,打扮成唐朝的驸马,以女婿的身份拜见了江夏王,举行了降重的婚礼。文成公主经过长途跋涉到达拉萨时,吐蕃人民万人空巷喜迎这位汉妃。文成公主笃信佛教,由她选址设计建成了大昭寺、小昭寺,至今我们都可以在大昭寺看到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像。

  今天,在拉萨布达拉宫的墙壁上,保存着蔚为壮观的两组壁画。一组记述着禄东赞用智慧争取到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的故事。另一组壁画则描绘了唐中宗时期接受尺带珠丹的请求,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的故事。金城公主和文成公主一样,也在吐蕃地区留下了许多美好的民间传说和历史古迹……

3、回纥的勃兴

  到了唐朝后期,北方又兴起了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回纥。回纥兴起于色楞格河一带,和突厥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突厥向西迁移以后,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各部,建立回纥汗国。回纥主动与唐朝交往,是与中原王朝保持和好关系时间比较长的北方少数民族。唐朝也不把回纥列为敌人,唐玄宗还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在唐朝发生“安史之乱”时,回纥出兵帮助唐朝收复洛阳和西安。后来回纥改名为回鹘。回鹘政权解体后,一部分迁往中亚,一部分迁到甘肃、新疆,成为现在维吾尔族的祖先。

(三)对外友好往来

  唐朝陆路从长安出发,往东经河北、辽东,可达朝鲜半岛;往西经河西走廊,出玉门关,经新疆可通中亚、西亚和印度,这是著名的“丝绸之路”。海路从登州出发,可达朝鲜、日本;从扬州出发,横渡大海,可直达日本;从广州出发,经东南亚,至印度,再到波斯湾沿岸,尤其同亚洲的日本、朝鲜、印度等国交往频繁,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对这些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唐朝又吸收了各国的先进文化成果,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

1、遣唐史和鉴真东渡

  隋朝时,日本曾几次派遣使臣来隋结好,给隋炀帝带来了“日出处天子致日没处天子无恙”的国书,并派人来华学佛法。隋炀帝也派使臣回访了日本。唐朝时,遣唐使和迎送唐朝到日本的使节有十几次。遣唐使团组织完备,规模不断扩大,到玄宗时,人数曾达到五六百人。日本派出的遣唐使经常带领许多留学生、学问僧到唐朝来学习中国文化和佛教经典。

  关于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1)政治上,在唐初回国留学生协助下,日本进行了大化改新,参考隋唐的制度,如,参照中国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实行了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2)教育上,在京都设立大学,学科设置和学习内容基本上与唐制相仿,考试内容就是中国的儒家经典。(3)科学技术上,唐朝先进的生产技术、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建筑、雕版印刷等陆续传入日本。日本模仿唐长安,建成了平城京(今奈良)、平安京(今京都)等。

  关于中日友好往来的使者。教材介绍了鉴真,唐代高僧,日本律宗的始祖。俗姓淳于,4岁出家,法名鉴真。后到长安等地遍研佛经。26岁在扬州专修戒律。742年在扬州大明寺(今法净寺)接受日本僧人邀请,东渡传教。5次渡海均受挫,致双目失明,仍矢志不渝。753年第6次航行于次年初抵日本九州,随后在平城京东大寺筑戒坛传戒法,开日本佛教徒登坛受戒之先河。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是中日两国人民亲密友谊的象征。

2、玄奘西游

  唐初,天竺的戒日王不时遣使来中国通好,天竺商船经常到广州、泉州贸易,郁金香、菩提树、棉布等传入中国。唐太宗一再派出使者回访。中国商人把绢、瓷器输往天竺。友好往来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如法炮制,结果“色味愈西域远甚”(《新唐书·摩揭陀》),提高了我国的制糖技术。我国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中的壁画和雕塑,都受到古印度北部艺术风格的影响。我国的造纸术传入古印度,古印度从此结束了用树皮和贝叶写字的时代。

  在唐代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著名的是我国的高僧玄奘。他是我国佛教的著名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人之一。13岁在洛阳出家。因当时国内佛教各宗派说教不一,决心到印度取经,寻根究底。贞观初年,西出玉门赴天竺,第二年到达北印度。他先学习印度语言文字,收集各种佛教经典,然后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大师学习佛经。历时5年,成为学问博大的佛教学者。642年参加戒日王举行的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以其学识名震天竺。645年,携带大量佛经返回长安。随后在长安慈恩寺专心译经,共译出经、论75部共1 335卷。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典籍,丰富了祖国文化。他曾将中国的音乐《秦王破阵乐》和《道德经》介绍给印度人民。他还将西游沿途各地的风土、人情、物产、信仰和历史传说等,写成《大唐西域记》12卷。这部书成为今天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中西交通以及考古的重要资料。他潜心研究、翻译佛经,并为后人研究中西交通和中亚、南洋、印度半岛等各国历史保存了大量宝贵资料,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体现了自古以来民间的友好关系。

- 返回 -

 
1024*768 IE Copyright©WWW.huanggao.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