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拓展



1、李春

  李春,隋朝建筑工匠,赵州桥的设计者。赵州桥的建筑,结构科学,坚固耐用,防洪省料,造型美观,在中国甚至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它的设计者却并没有受到重视,直到赵州桥建成一百多年后,唐朝开元十三年(725年),中书令张嘉贞在《安济桥铭》中,才简略地提到:“赵州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样才使人们得以知道安济桥是普通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除此之外,历史上没有留下任何有关李春的记载,无法查考其生平。李春对我国桥梁工程的巨大贡献将永载祖国史册。

2、《蜀道难》

  “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恋。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huī),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3、“三吏”“三别”

  “三吏”“三别”是历来对杜甫组诗《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的简称。这六首诗是杜甫于乾元二年(759年)三月,有计划、有安排写成的作品。当年三月,唐朝六十万大军败于邺城,国家局势十分危急。为了迅速补充兵力,统治者实行了无限制、无章法、惨无人道的拉夫政策。杜甫亲眼目睹了这些现象,怀着矛盾、痛苦的心情,写成这六首诗作。这次战争,与天宝年间的穷兵黩武有所不同,它是一种救亡图存的努力。所以,杜甫一面深刻揭露兵役的黑暗,大骂“天地终无情”,一面又不得不拥护这种兵役;他既同情人民的痛苦,又不得不含泪安慰、劝勉那些未成丁的“中男”走上前线。百姓在难以忍受的残酷压迫下,妻劝夫,母送子,先后走上战场,有的老妪甚至献出了生命。杜甫在揭露统治阶级凶残苛暴的同时,以无限同情和感激的心情,用唯妙唯肖的笔触,歌颂了广大的人民。“三吏”与“三别”,表现手法不尽相同,所谓“三吏夹带问答叙事,三别纯托送者行者之间”。在“三吏”中,因为夹带问答,所以杜甫本人出场;在“三别”中,因为通篇都是人物的独白,所以杜甫没有露面。从文学源流上看,“三吏”“三别”上承《诗经》、汉乐府风格,下启白居易诸人新乐府,是杜甫现实主义创造的一个顶点。以下是“三吏”“三别”组诗的具体内容。

  《新安吏》: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潼关吏》: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新婚别》: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垂老别》: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人生有离合,岂择盛衰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无家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鼙。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4、《秦中吟》和《新乐府》

  最能体现白居易文学理论的是他写的讽喻诗,以《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为代表。这两组诗歌,有的揭露了统治者的横征暴敛,重税压榨。如《杜陵叟》一诗,写一个老农遭到灾荒,颗粒无收,而地方官仍然催逼租税,老农只得“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他控诉:“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有的诗反映了官吏的贪横强暴,如《卖炭翁》描写一个卖炭老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结果一车千余斤的炭,竟被宦官用“半匹红纱一丈绫”强买了去。又如《红线毯》一诗,痛斥了宣州太守为了赢得皇帝的宠信,年年强迫人民用大量蚕丝织造地毯献给皇帝,而贫苦的百姓却没有衣裳穿。有的诗揭露了统治阶级豪华奢侈的生活,并同劳动人民饥寒交迫的处境作鲜明对比。如《轻肥》一诗描写达官贵人酒足饭饱:“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而民间正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5、莫高窟

  莫高窟开凿在敦煌城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南北长约一千六百米。据唐代碑文记载,莫高窟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在唐朝时大大扩展,武则天时已修建到一千多佛龛,所以又称“千佛洞”。因为唐朝时此处地名“莫高里”,因此又称“莫高窟”。莫高窟至今保留的洞窟(指有雕塑和壁画的)是在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时代陆续开凿的,有塑像、壁画的共有492窟。其中包括历代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两千四百多尊。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6、飞天

  飞天是正在飞翔的神,梵语称之为提婆。由于提婆有天的意思,所以汉译为飞天。一些佛教作品描写飞天往往出现在乐鼓齐鸣、天花乱坠的佛说法的庄严时刻。据说她们居住在风光明媚的天宫十座山中,不食酒肉,专采百花香露,散天雨花,放百花香。敦煌莫高窟在现存的492个洞窟中,二百七十多个洞窟绘有飞天,总计四千五百余身。其中有的飞天身长2.5米,也有的不到5厘米。这些飞天图像不受任何约束,姿态千变万化,反映了古代艺术家们的丰富想像力。

-END-

 
1024*768 IE Copyright©WWW.huanggao.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