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波,当代的诗人,也是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他的诗集有《在我和你之间》《林中月夜》《绿色的太阳》;童话集有《影子人》《眼睛树》和《小树叶童话》等等。
这篇文章创作的背景:金波先生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谈到他曾经想起生活中有这样一个难忘的场景:一个盲孩子坐在街心公园里,侧耳倾听周围一群同龄人的嬉戏打闹的声音,虽然他有的时候也会被这些孩子们讲的笑话引得开怀一笑,但是更多的时候,他只是沉默地、孤独地坐在那里倾听着,因为他无法参与这些孩子们的活动。他看到的只是这个孩子孤独、寂寞的表情,只有身边那一条长长的影子陪伴着他。这种情景让金波先生想起了自己曾经写过的一首诗:《读自己的影子》。作者因此创作了这篇童话。
这一篇童话为我们讲述的是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之间感人的爱的故事。
1、本文结构
第1—6段:讲的是盲孩子的处境;
第7—28段:讲的是影子对盲孩子的关爱,它给盲孩子带来了温暖和快乐;
第29—88段:介绍的是盲孩子以及影子、萤火虫、太阳、月亮等等, 以它们为伴经受了风雨的考验、重见了光明。
2、文中哪些词语或者句子体现了盲孩子的处境?
(1)“他是一个盲孩子” 一开始就为我们介绍了本文主人翁的眼睛看不见东西;
(2)“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一句话独立成段,可以读到盲孩子由于自己的眼睛失明,因而在他的眼前,没有任何我们常人所能感受到的美丽的色彩,也没有光亮,有的只是漫无边际的永远的黑暗
3、“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此句中的“光亮”和“色彩”有何深刻内涵?这一段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文中的“光亮”和“色彩”不仅仅指的是自然界中的这种光亮和色彩,它还是一种快乐的象征。
这句话就直接写出了盲孩子的不幸,体现了作者对这个孩子的深深的同情,正是由于这个孩子的处境,才有了后面盲孩子感受光与色彩的让人非常感动的情节,因此说这一段为后文作了一定的铺垫
4、第三自然段,“永远”一词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黑夜对于我们常人来说只是非常短暂的,而盲孩子是永远生活在黑夜里,“永远”一词透露出作者对这个孩子的深切的同情。
5、盲孩子的特点:
(1)盲孩子处境孤独、寂寞、无人相伴;
(2)盲孩子另外的特点:
他和其他普通的孩子一样,对这个世界充满喜爱、好奇和热情,他喜欢听鸟儿黎明时的叫声;他喜欢春风从耳边吹过的声音;连蜜蜂扇动翅膀的声音他也很喜欢。
6、盲孩子的影子有什么特点呢?他会说话吗?这里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盲孩子的影子善良、对盲孩子有着自己独有的关爱,很和气。现实生活中盲孩子的影子不会说话,但是这是一篇童话,在童话故事里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赋予人的灵性,所以他是会说话的,这里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7、“看到了淡淡的光点”在上下文中起一个什么作用?
作者用盲孩子看到了淡淡的光点这样一个动作形象地写出了盲孩子对于光明是的渴求,为后面写盲孩子的视力恢复作了一定的铺垫。
8、“风停了,雨停了,天晴了。”这段的环境变化的描写有何用义?
作者是用环境描写来烘托、展现盲孩子迎来了他的光明和新生,这段景物的描写直接展现了盲孩子幸福的心情。“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光亮一起照耀着盲孩子”为后文作了铺垫,此时的光亮象征着所有的关爱和光明。
9、第78自然段的语言特色是?有何意义?
作者接连用了很多的句子来展现周围的事物的特征,凸显盲孩子重获视力、重见光明的一瞬间内心的喜悦与欢欣。同时用了排比句式极力地渲染了周围环境的美好,也渲染了爱的力量。
10、文章的主旨
盲孩子的影子给别人带来幸福、快乐和温暖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幸福。展现了这样一个道理:爱心可以创造奇迹,用一句话说就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11、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本文通过记叙盲孩子的影子及萤火虫对他的关爱和帮助,表达了作者对盲孩子这一类的弱者的关爱和同情,同时也告诉了人们给别人带来快乐、光明、幸福的人,他自己也能获得幸福。文章呼吁人们用自己的所能去关爱弱者,相信善举一定会赢得善报。
12、这篇文章的特点有哪些?
(1)意境之美
童话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热爱生活、渴望光明的孩子。字里行间似乎有着一幅幅绚丽的图画,意境美,人物也美。
(2)情感之美
作者记叙故事的同时比较侧重于展现人物内心的感受以及对气氛的烘托,因而文章写得极有情调。
(3)语言非常有特点
语言非常短小、活泼、有跳跃性,而且有很多地方都是一个句子成一段,非常适合儿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