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测试
课外拓展
课件下载



  
《黄河颂》《最后一课》

 

一周强化

一、一周内容概述

  本周学习第二单元第6、7课,《黄河颂》与《最后一课》均以爱国为主题,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中国人民和法国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情操。学习《黄河颂》应注重内容理解和朗读训练;学习《最后一课》不仅要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还要着重学习课文通过人物服饰、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的技巧以及以小见大的手法。

二、重难点归纳

(一)、《黄河颂》

  
黄河               壶口瀑布


欣赏:黄河颂

1、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朗诵词):概括说明黄河的伟大坚强,为下文作铺垫。

  第二部分(歌词):歌颂黄河。说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屏障。号召人们学习黄河精神。

2、重点内容研讨

(1)诗人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诗人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即“望黄河滚滚”所统领的四句。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2)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作用?

  “啊!黄河!”一句在诗中出现了三次,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从三个方面赞颂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即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黄河已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等等)

(二)、《最后一课》

1、课文思路和结构

  (1)开端(1—6)。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所见和感受。作者以简洁的笔触,交待了故事的背景和小弗郎士的身份、性格特征,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

  (2)发展(7—23)。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觉醒。

  ①从“平常日子”到“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写小弗郎士跑到学校以后发现的种种不平常现象,渲染出一种严肃、悲愤的气氛。

  ②从“我看见这些情形”到“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正面揭示了“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点明了主题。

  ③从“我正想着这些的时候”到“我真永远忘不了”。这一层,写韩麦尔老师和学生在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下,在“最后一课”中认真教和学的感人情景。

  (3)高潮和结局(24—29)。写韩麦尔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表现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精神。

2、小说的主题

  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两个典型形象,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人民对异族统治的痛恨和对祖国的热爱,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空前高潮的爱国热情。

3、小说的人物形象

关于小弗郎士

  作者抓住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的变化来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

  在上学的路上:小弗郎士和往常一样,怕老师提问而想逃学;发现天气温和又晴朗,画眉鸟的歌声宛转动听,普鲁士士兵在操练,他觉得有趣;对布告栏里的坏消息不太关注;对老师只是“怕”,缺乏对老师的理解。但他还能管住自己,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也有一定的自控能力。

  上课之前:小弗郎士发现了教室里有许多不平常的情况。教室格外安静,他走进教室时心里非常慌,怕受到责备和惩罚;韩麦尔先生说话很温和,让他快坐好,韩麦尔先生的穿戴是那么庄重,教室里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教室后排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个个都很忧愁。对此,小弗郎士感到吃惊。

  上课时: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希望同学用心学习,小弗郎士听了心里万分难过,他对过去没有好好学习感到懊悔,舍不得和课本分手;小弗郎士没背出分词的用法,心里挺难受;韩麦尔先生对法国语言的生动讲解,使小弗郎士对学好法语有了深刻的认识。他懂得了怎样爱国;小弗郎士观察韩麦尔先生“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对先生此时的情感有了具体的理解,他敬爱自己的老师;小弗郎士观察郝叟老头和孩子一起读拼音时感情是那么激动,他更理解了为什么今天镇上的人也来听课,他心情很难过。

  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了如下变化: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敬爱老师,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这一转变是有原因的,韩麦尔先生一言一行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给他巨大的震撼,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关于韩麦尔先生

  小说是从小弗郎士的视角观察、描写韩麦尔先生的,由于角度的限制,作者不能直接将笔触深入到韩麦尔先生的内心,只能借助外貌、语言、行动描写来表现他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

  韩麦尔先生今天穿上了平日里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的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主要是因为他就要离开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了,他和自己的学生就要对自己的祖国做最后的告别了!韩麦尔先生在万分悲痛之际、在强大的压力下保持着自己的镇定,维持着自己的形象,这是多么高贵的气度!

  韩麦尔先生对大家的批评以及深深的自责,还有对孩子们的谆谆告诫,充分体现了一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形象。

  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这充分表露了韩麦尔先生留恋祖国、为国亡而伤怀的思想情感。

  最后,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了“法兰西万岁”,这像一个特写镜头充分表现出人物的强烈情感,给人极深的印象。这实现了韩麦尔先生由教师到爱国志士的成功转变,平时是一位严厉的老师,关键时候表现出庄重、无畏、深情,如雕塑般立在读者面前。这几个光彩夺目的大字,表达了韩麦尔老师的心声,也是法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的意志的集中表现。

  总之,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四十年教学经验、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礼服,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了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祖国语言文字的精辟见解,表现出对战胜侵略者的执著信念。“法兰西万岁”表现了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心。

  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这篇小说的两个主要的人物形象。通过他们,反映了沦陷区法国人民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4、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1)巧妙的叙述视角

  作品的主题十分严肃,但对这一主题的表现却选用了一个巧妙的角度。作品原来还有一个副标题是“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孩子的自述”。作者选择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他带着些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他心理的变化,间接地写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小主人公在这堂课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读者也受到了感动。

(2)出色的心理描写

  这篇小说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是成功的。作者巧妙地用了多种方式描写了人物心理,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突出了主题。

  小说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与心理活动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把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感融为一体。这样使弗郎士所见到的景物、人物等都笼罩上一层感情色彩,它和那极其简洁的直接对心理活动的刻画相配合,协调一致地反映出弗郎士的心理状态。如:“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往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这样就把景物描写与直接写心理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作为小学生的弗郎士那种因怕迟到而急于到学校去,而又为路旁景物所吸引,即留恋,又不敢再停下来观赏、玩耍的复杂心情。有许多地方作者是把心理描写和人物行动结合在一起的,如弗郎士进教室:“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悄悄的教室。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这样的例子很多,从这些例子看出作者是多么自然、多么贴切地把人物的心理和行动结合在一起进行刻画的。

  总之,这篇小说描写心理活动的段落很多,作者灵活地运用了多种心理刻画的方法。但无论用什么方法描写心理活动,都准确地把握住了弗郎士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征,非常真实,非常生动。

(3)“烘托”和“重复”的手法的巧妙运用

  作者为了突出主题和人物性格,独具匠心地运用“烘托”和“重复”的手法。为了突出爱国主义的主题,作者着意用烘托手法描绘了“最后一课”的庄严、悲壮的气氛。通过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和到学校以后的见闻,层层深入地描写了一系列不平常的景象。这些不平常的情况,就为爱国主义的主题,烘托了庄严、悲愤的气氛,突出了主题。同时为刻画弗郎士的性格作了巧妙的铺陈。作者还多次重复“最后一课”,每次出现这句话,用意不同,而意义却一次比一次深刻。这句话,像珍珠一样贯穿全篇连成一线,光芒四射,从而加深了主题,同时,对突出人物性格也有重要的作用。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