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强化
一、一周内容概述
《邓稼先》以平实的语言、小标题连缀的结构、变化的句式,描绘了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给人极大的震撼与启示。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刻画了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仿效。
在学习中,要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段的作用。
二、重点知识归纳

邓稼先
《邓稼先》
1、主题:
表现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
2、思路和结构:
概括文章六个部分的大意,并想想全文六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介绍邓稼先这位历史性的人物对祖国、民族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二部分: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肯定邓稼先“两弹”元勋的地位,赞扬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
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突出邓稼先忠厚质朴、坚忍奉献的可贵品质。
第四部分:澄清关于中国两弹研究有外国人参与的谣言,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突出邓稼先的杰出成就。(从工作环境、条件、难度和邓稼先的态度等几个方面)
第五部分:展现邓稼先超凡的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和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
第六部分:引电报、书信中的话从各方面概括评价邓稼先的杰出成就、高尚品格、历史贡献,总结他不平凡的一生。
全文六个部分紧密关联。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第二、三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在对比中突出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侧面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是对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重点写出了邓稼先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第六部分,总结全文。
3、写作借鉴:
(1)、把人物形象放到历史民族的大背景中展示。
将人物事迹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联。作者认为中国从任人宰割的地位到繁荣富强、屹立于民族之林,是无数英雄做出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的成果,而邓稼先就是这无数英雄人物中的杰出代表。他的成就是中国的骄傲,是国家强大的标志。这样的人物事迹就不仅局限于个人的成功与优秀,而是具有极高历史价值和意义的。
在写邓稼先身负重任领导其他科学家工作中,作者将邓稼先忠厚质朴、坚忍不拔、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与悠久的中国文化和民族传统紧密联系起来。一方面表明了邓稼先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的优秀代表,另一方面也说明祖国孕育了邓稼先,需要邓稼先,而邓稼先也甘愿将自己的一切无私地奉献给祖国和人民,有力地突出了他深沉的爱国热情。这种写法将人物植根于更广阔的时空中,使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内涵更丰富,根基更扎实,也更有高度。
(2)、贯串文章始终的情感极具感染力。
文章自始至终以友谊为基调,以对邓稼先的高度赞扬为主旋律,真挚的情意令人感动不已。
第一部分将邓稼先的成就推到历史的高度,满含崇敬之情。第二部分叙述邓稼先的生平,饱含赞扬和痛惜之情。第三部分介绍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字里行间充满钦佩之情。第四部分写邓稼先证实中国是独立完成两弹研究时作者的激动,更是表达了自己的爱国热情和与邓稼先的深厚友情。第五部分写邓稼先的工作状况,深切表达了对挚友的赞颂和关爱之情。第六部分摘引电文评述邓稼先,同时更是感情发展的高峰。
(3)、古诗文和诗歌的引用增添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感染力。
在描述邓稼先的工作环境时,作者引用求学时代与邓稼先一同学过的《吊古战场文》,雄壮的气势、铿锵的语言,既描绘出了西北的荒凉、残酷环境,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同时也含蓄地将研制两弹比作一场鏖战。
在颂扬邓稼先的高尚精神时选取了一首昂扬奋进的歌词,既准确恰当地评价赞扬了邓稼先,贴切地把他与国家时代的命运相连,表现了邓稼先远大的志向,赤诚热烈的爱国热情和为事业奉献一切的牺牲精神。又使文章多了一份昂扬蓬勃的力量。
(4)、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品质。
在写邓稼先的性格品质与他为祖国做出的贡献之间的联系时,作者将邓稼先和美国的“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作比较,用奥本海默的锋芒毕露来反衬邓稼先的默默无闻、忠厚质朴,说明是中国民族的文化传统孕育了邓稼先,也只有邓稼先这样的性格品质才能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如此简陋的条件下为祖国心甘情愿地默默奉献。才会有如此杰出的成就。

闻一多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1、主题:
本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叙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方面的说和做。表现了闻一多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和大义凛然、表里如一的英雄气概和高尚人格,赞扬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的献身精神。
2、结构安排及逻辑关系:
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1—7)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一多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8—20)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
课文两部分之间,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三、难点知识剖析
《邓稼先》
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文章第四部分为什么写“我”?
作者概述中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民族的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文章第四部分是写作者自己内心所受到的震荡,作者为中华民族自豪,为50多年的朋友邓稼先而骄傲,这从侧面写邓稼先的贡献之大。而且流露出作者对民族的一腔深情,对老朋友的深情厚意。
2、课文有没有详细介绍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课文没有详细介绍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按照常理,邓稼先是“‘两弹’元勋”“两颗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可作者却出乎意料,没有介绍事情的具体细节,而是着重叙写邓稼先的精神与气质以及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之所以这样写,恐怕有以下原因:邓稼先的功绩谁人不知,再重复这些材料,显得冗赘;何况自己与邓稼先远隔大洋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了解。
3、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请概述两人最本质的区别。
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他们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性格和为人。奥本海默锋芒毕露,而邓稼先却忠厚平实,从不骄人。
4、“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这两句话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有着根本的不同。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这两句话流露出作者对老朋友的崇敬与赞扬之情。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5、作为学者的闻一多,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情有很多,作者为什么单选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又为什么把编写《唐诗杂论》作为重点部分加以介绍?请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作者所选材料有典型性,能以少胜多,这三件事已经把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孜孜不倦钻探宝藏的治学精神表现出来了。
《唐诗杂论》被当作重点部分加以介绍,实际上体现了作者驾驭材料的写作功力。作者能根据中心的需要安排材料,做到繁简相宜。写闻先生研究唐诗,并没有写他研究的详细内容,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在于救国;“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样写,有力地突出中心。
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两书则介绍得简略些,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不同。
6、第11节引用闻一多信中的话,这里可以看出闻先生有什么样的品格?这里说到“讲话定要讲个痛快”,请想象闻先生讲的什么话?
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这段话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赤诚的爱国之心,甘愿为祖国而献身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他这时讲的应该是“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之类的话,是揭露反动派,鼓舞人们斗志的话。
7、“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该如何理解这段话?
在这里,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闻一多先生为了反对独裁,大声疾呼的发展过程,语言精练,生动形象。
8、文中有一段闻一多先生的形象描写,你能找出来吗?并理解其作用。
“他走到游行示威的队伍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形象再现了闻一多先生大义凛然的气概,表达了对闻一多先生的颂扬与景仰之情。
- 返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