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测试
高考解析
课外拓展
课件下载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周强化

一、一周知识概述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二、重点难点剖析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的一次重要改革,改革的背景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二是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三是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1、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北魏是源于我国东北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拓跋珪在建立北魏和进取中原过程中,对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便适应中原地区的需要,并促进鲜卑的封建化和向农业定居过渡。

  439年,北魏重新统一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着黄河流域的重新统一,拓跋部的封建化进程出现了一个飞跃,封建化的主要途径是与汉族人士相结合,吸取汉族传统的统治思想、经验和政治制度。

  政治上,拓跋部积极吸取汉族传统的统治经验和政治制度。它以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征用汉族士人崔浩等制订律令,使拓跋族的封建化在政治上逐渐加深。

  经济上,拓跋部吸取了汉族统治阶级的传统政策,劝课农桑,崇尚节俭,按人口分配土地,使拓跋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

  思想文化上,拓跋焘倡导儒学,崇尚文教,兴办学校,整理经籍,修编国史。随着学校的建立,教育的发展,儒家经典的整理刊行,提高了拓跋部的汉文化水平,培养了一批精通儒家学说的拓跋部知识分子,从而成为以后孝文帝改革的社会基础与思想基础。

2、统治危机与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北魏面临的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来自三个方面:

  (1)北魏政权制度建设的欠缺造成的阶级矛盾尖锐

  拓跋珪所建立的封建国家还是很不健全的,带有很大的原始性和过渡性。南朝人称北魏政权是“胡风国俗,杂相揉乱”。表现有两点:一是在政权的基层统治方式上实行宗主督护制,二是在赋税制度上的混乱。它们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也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苦不堪言,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2)民族矛盾激化

  民族矛盾的激化是当时北魏统治者面临的更大危机。北魏在进入中原过程中,虽因采纳了一些汉族地主的建议和受中原先进生产方式的影响而逐渐封建化,但孝文帝改革前,北魏尚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这一期间,长期大规模民族征战的不断取胜形成了北魏贵族集团的民族优越感和歧视其他民族的心态,除了野蛮的屠杀外,还将大量的汉族和其他各族人民变为奴隶和杂户(身份低于佃客,略高于奴隶);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从而激化了民族矛盾。同时,统治集团内部也存在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的矛盾,出于政治、经济利益和民族差异的原因,鲜卑贵族对汉族地主存有戒心,处处压制汉族地主势力;汉族地主虽被纳入统治集团,但并不掌握实权,长期的正统观念使他们在内心又瞧不起鲜卑贵族;鲜卑贵族常因意见不一对汉族地主横加屠杀,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的辅国元老崔浩被杀,除因撰修北魏史书直笔实录得罪当朝统治者外,深层原因还有汉族地主与鲜卑贵族之间的矛盾,这些都使西晋以来因“五胡内迁”产生的民族矛盾严重恶化。民族矛盾的恶化尖锐,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的稳固。

  (3)各地人民起义

  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打击了北魏的统治。

3、冯太后和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四岁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她对孝文帝寄予很大希望,对他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亲自督促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同时指导他阅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历史典籍。正是在冯太后的精心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这对他后来推动的社会改革有着深刻影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涉及两个时期的三个方面:前期改革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重点是建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治经济制度,主要包括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和新的租调制;后期改革是在孝文帝亲自主持下进行,主要有两个方面,即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

1、前期改革

  孝文帝改革前期由冯太后主持,目的是用新制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具体内容如下: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北魏官吏旧无俸禄,中央官吏按等级得到战争中获得的财物和劳动人口,地方官只要上交一定数量的租税和绢帛等实物,就可以任意搜刮百姓,结果吏治黑暗,贪污成风,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直接威胁到北魏政权的稳定。为了澄清吏治,巩固统治,484年,北魏实行俸禄制。俸禄制就是由国家征收统一的租调,筹集禄银,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同时将班行俸禄与严惩贪赃紧密地联系起来,规定了在“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的严厉惩治措施。孝文帝实行的俸禄制,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整顿吏治、惩办贪污,使北魏吏治状况开始明显好转,为北魏政权进行各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局面,成为推动北魏王朝走向兴盛的重要因素。

  (2)推行均田制

  北方自西晋后期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以来兵戈不息,百姓流亡,以致“千里无烟”,土地大量抛荒,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这就使得均田制的推行成为可能。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赋税收入,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采纳大臣李安世的建议,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同时,鼓励开垦荒地,发展生产。

  均田制的推行影响深远:

  ①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农民有了安居乐业的可能,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从而积极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另一方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③均田制的推行极大地推动了北方内迁各族改变原先落后的游牧生活而向封建农民的转化,推动了这一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现。

  ④均田制对后代田制也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这一制度的选择、推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3)设立三长制

  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486年,朝廷采纳大臣李冲的建议,实行三长制。规定:五家设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选择本乡“强谨”的人充当。三长制是北魏基层行政组织。其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的推行一是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二是有利于均田制的推行。

  (4)推行新的租调制

  在实行三长制的同时,颁布与均田制相适应的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二石,帛或布一匹。这一制度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以上改革措施以发展生产,缓和矛盾,巩固政权为目的,形成了以均田制为中心的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这些制度彼此影响,互相作用,有力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2、后期改革

  490年,冯太后病逝,孝文帝亲政,北魏改革进入新阶段。

  (1)设巧计迁都洛阳

  为继续推进改革,孝文帝首先确定迁都洛阳。

  原因:北魏建都平城,不利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一,在政治上,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相当深,而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迫切需要汉族地主的合作,所以在旧都平城,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第二,在经济上,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风雪,风沙常起。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而且又无水陆漕运,在人口日益增加的情况下,粮食供给经常出现困难;第三,在军事上,与北边的柔然相比邻,时受骚扰,很不安全;第四,从地理位置看,平城偏北的位置更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基于以上认识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为保证迁都顺利进行,孝文帝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以“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495年,北魏正式将都城迁到洛阳。

  (2)移风易俗

  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具体措施有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五个方面。

  孝文帝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地区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政权封建化,民族的交流与融合。这三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及租调制,把农民与土地紧密结合起来,使鲜卑的牧民转化为农民,扩大和巩固了自耕农队伍,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推动了鲜卑族统治者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如兴儒学、恢复汉族礼乐制度、定官制、修律令等,大大加速了政权封建化进程。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和经济、政治的变化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密切、交流频繁,风俗习惯逐渐趋同化,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同时鲜卑族原有的文化精华也融入汉族文化之中。

1、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1)农牧业的发展。表现如下:荒地得到更多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兴修水利,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畜牧业的发展。原因如下:一是政府政策的调整即孝文帝改革推行的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二是民族大融合的影响;三是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兴修等。

  (2)手工业的成就。表现如下:民间、官府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丝织业较大发展,北方青瓷的出现。原因如下:主要是农业、商业的发展,孝文帝的扶持政策。

  (3)商业活动的活跃。表现如下:洛阳市场繁荣,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商人实力雄厚;与朝鲜半岛诸国、日本以及地中海沿岸国家都有贸易往来。原因如下: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孝文帝铸造铜钱,重视和支持商业。

2、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鲜卑族经济的转型,推动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封建化的加速,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对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等三个方面。

  (1)尊儒崇经,兴办学校。儒家文化是汉文化的主体,儒学既重外在的行为规范又重内在道德的自律,维护了封建统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孝文帝制定各种礼仪制度,废置鲜卑族的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的祭祀礼仪,加速了政权的封建化,最终维护鲜卑族的统治。

  (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孝文帝仿汉官制,制定北魏官制。修律令,废除一些带有奴隶制成份的落后残酷的法律,保证了汉化政策与制度的施行。

3、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孝文帝改革适应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反过来,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改革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鲜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促使风俗习惯的改变,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生活习惯的主体。同时,鲜卑族原有文化也融入汉族文化之中。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