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测试
高考解析
课外拓展
课件下载



  
欧洲的宗教改革

 

一周强化

一、一周知识概述

1、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

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

3、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4、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

5、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和历史作用

二、重点难点剖析

(一)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包括宗教改革前天主教的神权统治,“异端”运动,西欧向近代过渡等内容。

  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占绝对支配地位,但到宗教改革以前,天主教的神权统治已成为中世纪欧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巨大障碍,各地宗教“异端”运动不断,天主教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场旨在摆脱罗马教皇统治的宗教改革运动在西欧兴起。

1、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包括基督教的起源、发展和分裂,天主教势力的扩大(到13世纪初占据了西欧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生活方面的支配地位)等内容。

  (1)基督教的发展

  天主教与东正教、新教是现在基督教的三大派别。基督教在公元1世纪产生,4世纪初期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11世纪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正教和天主教,13世纪初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

  (2)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的确立

  天主教进入全盛的主要原因:中世纪天主教加强对教会的整顿,和封建王权争夺势力,组织“十字军东征”,加之欧洲封建王权衰落,使欧洲的天主教会占据了支配地位。

  天主教进入全盛的主要表现:

  经济方面,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各国士地的1/3,甚至更多。教会通过地产的收入、向民众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搜刮钱财。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德国钱币名称),这个数目比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年均收入高出好几倍,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税额的21倍。

  政治方面,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教会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力。教皇不仅掌握着教会的最高行政权和司法权,还可以裁决各国俗界的纠纷,任意废止各国的世俗法律,甚至决定各国皇帝和国王的废立。

  思想领域,教会占据着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它垄断所有的教育、文化和舆论机构,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在社会生活方面,中世纪西欧的天主教国家几乎人人信教,都是天主教徒,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

  14、15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渐趋衰弱,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产生,天主教会所宣扬的“原罪”说和“救赎”理论,己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加上教会弊端丛生,如买卖圣职、出售“赎罪券”、崇拜圣物、教会上层的腐败堕落等,使得教会与各个民族、国王、贵族以及教会内部上下层之间的矛盾激化。

2、宗教“异端”

  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资产阶级开始了反封建斗争,人们进行反封建斗争主要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主要斗争包括法国南部的“异端”运动、英国威克里夫的“异端”学说、捷克胡司对教会的批评等。

  (1)西欧早期反封建斗争采取宗教“异端”形式的原因

  ①中世纪的西欧各国,几乎人人都是天主教徒,人们从生到死都和天主教会发生密切的联系,他们的思想和行动都受到天主教会的严格控制,新兴资产阶级还找不到更为先进的思想武器来批判封建主义。

  ②当时欧洲资本主义还不很发达,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反封建斗争中,他们不得不借用宗教的力量。等到18世纪,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他们便抛开宗教的外衣,打出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旗号,掀起了宣传资产阶级理想的启蒙运动。

  ③是由新教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加尔文教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主张建立民主的教会,这些思想和资产阶级早期的反封建思想相吻合,因而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2)“异端”运动的基本观点

  由于派别众多、主张各有异同,概括地讲有以下几个观点:①现存的封建统治秩序和罗马教会都是魔鬼创造的;②揭露了教会的奢侈腐化;③废除烦琐的宗教仪式和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没收教会的财产;④《圣经》是高于教会和教士的最高权威;⑤教权服从于世俗的权力等。

  (3)宗教“异端”学说对宗教改革产生的影响

  宗教“异端”思想,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挑战,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对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向近代过渡的西欧

  14—16世纪,西欧开始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的过渡,开始对天主教会的统治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具体表现为16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及天主教会受到的挑战,文艺复兴对宗教改革的推动等。

  (1)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的殖民活动。

  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时间、地点:14—16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城市以及西欧其他的一些城市。

  当新的经济基础产生后,作为旧上层建筑的天主教会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如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是堕落行为,严重阻碍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及天主教会受到的挑战

  中世纪时,天主教之所以势力空前强大并占据支配地位,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封建割据严重,王权弱小。14、15世纪情况发生了变化,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各国统一的国内市场逐渐形成,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开始兴起,他们不满教会的盘剥,希望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参与海外竞争。一些国家的君主也想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中央集权。到15、16世纪,西欧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先后形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并且出现了以专制君主为核心的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德国虽然分裂成许多诸侯国,但一些大的诸侯国也建立了君主制度,向集权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独立于世俗政权之外的天主教会就成为中央集权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把教会置于王权控制之下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天主教会对西欧的控制受到挑战。

  (3)兴起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促进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出现

  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进行揭露和批判,宣传个人的自由、平等和欲望,提倡竞争进取精神与科学求知的理念。著名的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在1503年发表了《基督的战士手册》,强调信仰发自内心,而不在于外在的礼仪。1509年他撰写《愚人颂》,对教皇和上层教士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这些对天主教会的统治形成巨大冲击。而在阿尔卑斯山以北,人文主义者研究了《圣经》的希腊文本,发掘出基督教的原始教义并传播开来,结果人们发现当代天主教会对于基督教教义所作的解释及天主教会的整套组织制度及仪式,与《福音书》中的记载大相悖谬,从而为宗教改革提供了有力依据。

(二)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是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是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一场政治运动,他的改革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包括改革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和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等。

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社会背景

  宗教改革之所以爆发于德国,是由于德国存在特殊的经济政治情况。

  (1)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德国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15一16世纪,德意志的纺织、采矿、印刷、造纸等工业都有显著发展,虽然封建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但在矿冶、制革等手工业部门中也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商业相当繁荣,从东方运到意大利再转往北欧的商品,需要从德意志过境。北方和南方的一些城市经营对外贸易。但是,德意志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意大利和英国等欧洲其他地方。由于封建割据,德意志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没有一个城市成为德意志的工商业中心,对内贸易少于对外贸易。经济的分散又影响了政治上的统一。而政治上的分裂便利了天主教会对德国的勒索和搜刮。从公元I 1世纪开始,罗马教皇和西欧封建世俗王权之间展开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激烈斗争。随着法国、英国、西班牙等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盛极一时的罗马教皇势力在这些国家里迅速衰落。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只有四分五裂的德国和意大利仍然由罗马教会牢牢控制。这种情况下,教皇将原本由整个西欧承担的经济重负全部转移到德国和意大利两国人民的身上。

  (2)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搜刮(主要原因)

  在经济上,教会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全德三分之一的土地,许多高级教士本身就是拥有领土的封建贵族。教皇利用德意志的分裂和软弱,加强了对德意志的掠夺。罗马教廷每年从德意志搜刮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货币单位),相当于“神对罗马帝国”皇帝每年税收额的20倍。德意志也成了被教会榨取最严重的地区,素有“罗马教皇的奶牛”之称。这种搜刮,既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也不利于封建统治的财政收入。而教廷从德意志榨取的财富,归根到底都来自广大劳动人民的血汗,所以更恶化了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在政治上,德意志诸侯割据,交通不便,关卡林立,币制庞杂,局面混乱。罗马教廷为了控制德意志的政治,竭力维持其分裂割据局面。因此,经济的分散性不利于政治统一,而政治不统一又影响经济发展。德意志的社会矛盾十分复杂,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宗教矛盾交织在一起,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德意志和罗马教廷的矛盾成为一切矛盾的焦点,天主教会引起了各阶层人民的普遍憎恨。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进民族复兴的本国教会,成为德意志各阶层的共同要求,也是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3)马丁·路德立志改革

  马丁·路德是德是宗教改革的先驱和领袖。青年时代的路德,系统地学习了天主教神学,研读了圣经。1511年,路德受修道院的差遣朝拜罗马教廷,目睹了教皇和天主教会的腐朽糜烂,使他对教会的说教越来越感到怀疑,萌发了改革德意志宗教的思想。1512年,马丁·路德获神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维登堡修道院的副院长和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他利用大学的图书馆潜心研读《圣经》,从《圣经》中悟山了“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道理,已经初步在思想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立志要通过改革,实现民族复兴。

  (4)教皇兜售赎罪券,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以维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名,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这成了宗教改革导火线。马丁·路德以惊人的勇气在维登堡教堂门上贴出了《关于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简称“九十五条论纲”,就赎罪券问题提出异议,要求进行争辩。他在论纲里说:教皇无权免罪;基督教徒凡诚心忏悔者,不用免罪符也可以赦罪免责。实际上论纲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所以,论纲传遍德意志并引起广泛讨论,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接着在西欧引起强烈的反响,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2、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1520年,马丁·路德连续发表了一系列文章,系统的阐发了自己的宗教改革主张。

  (1)“因信称义”

  马丁·路德神学思想强调“因信称义”: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要想称“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下的功德,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他认为一个人应该通过虔诚的信仰来获得免罪,达到“灵魂得救”,而虔诚的信仰来自崇敬上帝和对于《圣经》的心领神会;他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和上帝交往,不须通过教会和教士的媒介;否认需要履行种种“圣礼”,主张减少教堂和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这样,曾经是人类救赎中必不可少的教皇、教会、教律,面对信仰的权威,便都失去存在的价值。他的主张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的要求,符合新兴资产阶级进行原始积累的需要。

  (2)《圣经》是人们信仰惟一的神圣权威

  既然“信仰耶酥即可得救”,那么用什么方法可以得到这种信仰呢?马丁·路德认为信仰的惟一依据是《圣经》,每个教徒都应该阅读《圣经》,并完全可以对《圣经》的含义作出个人的价值判断和理解,这是一种信仰自由的权利。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根本不需要教士和教会作为中介。这种观点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客观上有反封建的作用。1522年,他将《圣经》由希腊文和希伯来文译成德文。德文《圣经》的出版发行,不仅使人们可以直接领悟上帝的语言,而且还在被方言分开的德意志各邦地区规定了一种被所有的德意志人都运用的语言,为德国语言和文字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海涅认为马丁·路德对《圣经》的翻译是“创造了德语”。他的翻译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思想武器,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拓展。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他译的《圣经》也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这种统一的语言成为联系德意志各邦的重要纽带。

  (3)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建立本民族教会

  1520年8月,马丁·路德痛斥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专横、掠夺,主张君权神授,呼吁世俗君主建立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企图以民族的世俗权威取代凌驾于国家之上的神权。他认为基督教贵族“应该发号施令,从此不准任何俸禄再落入罗马手中,并且以后一切委任都不得从罗马领受,所有的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他号召把教会的土地收归国有,不向罗马输送钱财。这些内容的实质是使德意志民族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彻底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加强王权,实现国家统一,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

  (1)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

  1524—1526年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战争遍及德意志的大部分地区,全国大约有2/3的农民参加了斗争。在农民战争中,教会的寺院、教堂被捣毁,教会财产流失,教士的威信扫地,农民战争动摇了天主教会在德意志的统治地位。

  (2)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

  宗教改革后,德意志东北部的萨克森、普鲁士等地的诸侯国成为路德派新教国家,并乘机夺取天主教会的财产,同天主教诸侯抗衡。信奉新教、旧教的各诸侯国发生了多次战争。1555年,经过长期战争,双方缔结了奥格斯堡条约,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即各诸侯国有权决定自己臣民的信仰。从此,路德创立了新教派在德意志的广大地区取得了合法地位,并且传播到德意志以外的一些地区。

  (3)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马丁·路德首先确立了与罗马教廷说教不完全相同的基督教派,严重冲击了罗马教廷的神权统治。基督教世界出现了分裂,出现了更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资产阶级利益要求的新教。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还为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发生在德国的这场改革很快波及了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尔文教和英国国教先后创立,形成了基督教三大新教教派。

(三)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

  16世纪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下,出现了加尔文教、英国国教等新教派,统称为新教。这是一场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沉重打击了天主教的统治,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的情况主要包括加尔文宗教改革、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宗教改革与社会变革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1、加尔文宗教改革

  (1)改革背景

  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深入研究《圣经》宣传宗教改革等。

  (2)改革内容

  ①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个人通过《圣经》直接与上帝取得联系,不需要教会的中介。

  ②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或弃民,选民获得上帝恩赐,注定要发财致富,以此为资产阶级的社会经济生活提供神学依据和宗教动力,反映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③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要具有简朴、诚实、讲信用等高尚美德。

  ④主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这个教派改革教会组织,由教徒选举长老和牧师,共同管理教会;各地教会成立联谊会,领导教务,使教会组织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的形式。

  (3)历史作用

  加尔文宗教改革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影响极大,比路德教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国际性影响。加尔文教义传入英国,成为英国清教徒的宗教信条。日内瓦也由此成为“新教的罗马”。

2、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1)改革背景

  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要求宗教改革;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社会各阶层反教会情绪不断高涨;日益强大的王权力图摆脱罗马教权的桎梏等。

  (2)改革内容

  亨利八世发布了一系列对抗罗马教廷的法令,终止向教皇交纳一切岁贡,宣布英国国教是一个独立的民族教会,只服从国王的权威。1534年国会通过了著名的“至尊法案”,明文宣告:英王是英格兰国教会的最高首领,标志着英格兰教会与罗马教廷的正式决裂。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主要限于教会行政方面,他确立了国王对英格兰教会的至尊地位。但在宗教信仰和神学思想方面,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英国并没有因此成为一个新教国家,天主教教义依然是英格教会的正统信仰。

  (3)改革结果

  宗教改革后的英国基督教称为英国国教。英国国教是英国民族教会,必须服从国王的意志和国家的法令,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3、宗教改革与社会变革

  (1)宗教改革实质

  尽管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的起因和方式、目的不一样,但都把矛头指向天主教会。它结束了罗马教廷至高无上统治地位,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是一场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

  (2)宗教改革作用

  ①16世纪的这场宗教改革运动,彻底造成了基督教世界不可挽回的分裂,从此,新教和天主教两派并立,永远结束了罗马教廷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摧毁了中世纪社会的典型特征——欧洲的基督教统一,削弱了中世纪社会的主要制度——基督教会,打破了天国理想和人间生活的截然对立,使虚幻遥远的彼岸建立在世俗的此岸,从而超越了中世纪人的生活观念,这一切都意味着中世纪走向了终点。

  ②伴随着宗教统治模式的瓦解,近代民族意识开始真正觉醒,民族国家迅速成长起来。神性与人性、宗教生活与世俗生活的融合,确立了人性的尊严和精神的自主性,激发了人们恪守天职,勤俭生活,努力工作,追求成功的世俗势情,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

  ③在精神文化方面,宗教改革使人们放弃了中世纪统一教义的愿望,人们的思想由此得到解放,获得了独立思考的自由,从而造成理性真正的勃兴,科学和哲学突飞猛进。一个以人为主体,以自然为对象的理性主义时代在欧洲崛起,以上帝为一切尺度的信仰主义时代终于在历史舞台上拉下了帷幕。

  ④宗教改革中的新教教义适应了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要求,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推动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开展。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