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1、客观条件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少数大国的殖民地和经济利益遍布世界各地,成为拥有全球性利益的大国,由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局部地区的利益会牵涉到全球利益 。因此,少数大国的争夺具有了全球性,使得战争具备了转变为世界大战的可能。
2、可能条件
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 现代通讯和交通工具的发明缩短了世界各地的距离,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3、现实条件
19世纪末,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帝国主义因争夺殖民地矛盾激化,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
1、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列强力量对比出现显著的新变化。到19世纪末,新起的美国超过了英国,德国超过了法国,接着又超过了英国。
2、列强对世界市场的争夺导致重分世界的战争
帝国主义国家矛盾斗争的实质就是争夺殖民地,后起的帝国主义强国不能容忍实力与所占殖民地不平衡的倒挂状况,新老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尖锐起来。在世界没有被瓜分完毕时,它们之间的矛盾和争夺往往通过宰割和分配新的“自由”土地而暂时得到缓和。但是,当20世纪初世界已被瓜分完毕时,必然要出现重新瓜分世界领土的斗争,甚至战争。
3、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签订,侵略性的军事集团三国同盟正式建立;1904年英法签订协约,1907年英俄签订协定,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协约的建立。这样,为重新瓜分世界,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了。
(三)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基本矛盾
1、法德矛盾
法德矛盾源于普法战争。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割地赔款,失去了原来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法国力图“复仇”,收回被德国夺取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进而吞并德国的萨尔矿区。德国要继续削弱和遏制法国,不让它东山再起,为此,除了实行孤立法国的外交政策外,还扩军备战,并制定了在新的战争中打败法国及其盟国的作战计划。普法战争后,法德矛盾一时成为欧洲大陆的主要矛盾。
2、俄奥矛盾
主要表现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巴尔干半岛位于欧、亚、非三洲交汇之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该半岛的民族关系复杂,其中斯拉夫人居多数。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欧洲列强纷纷在此扩大自己的势力,巴尔干地区不断出现严重的政治危机、军事危机和局部战争,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霸权最敏感的地区。
3、英德矛盾
英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中期建立了海上霸权、殖民霸权、工业霸权。德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发展迅速,赶上并超过了英国。德国统治集团因此从争取称霸欧洲的“大陆政策”,转向夺取全球霸权的“世界政策”。德国成为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德国不仅在欧洲商品市场上同英国竞争,而且主要在殖民地问题上同英国的矛盾日益加深。英德之间的矛盾逐渐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不得不放弃维持欧洲大陆均衡的“光荣孤立”政策,调整与法俄两国的关系。
(四)欧洲战场三个阶段战局的演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在欧洲,西线和东线是主要战线,其中西线的战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1914年是战争的第一阶段,战场重心是西线,马恩河战役致使德军速决战的计划破产。1915—1916年是战争的第二阶段中,1915年战争重心转到东线,1916年战争重心再次转到西线,出现了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日德兰海战,结果大战的主动权转移到了协约国一方。1917—1918年是战争的第三阶段,美国的参战加强了协约国的力量。俄国 “十月革命”后,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交战国革命运动空前高涨,1918年11月9日,德国柏林工人起义, 11月11日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宣告结束。
(五)美国在后期参战的原因
(1)美国与协约国传统的历史文化联系(美国独立前是英国的殖民地)。
(2)与协约国巨大的贸易贷款联系(由于英国海军的优势,基本上英国掌握了制海权,所以在美国的军火和物质输入方面有利于协约国。美国在1914年到1916年对协约国的出口增长4倍,协约国成为了美国最大的债务国。为了保证巨额贷款能够归还,美国希望协约国取得胜利。)。
(3)当时的战争形势有利于同盟国。
(4)捞取战利品和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
(5)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提供参战契机(德国1916年宣布“无限制的潜艇战”袭击前往协约国的任何船只,中立国美国的商船也不能幸免,损失惨重,推动了美国的参战。)
(六)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同盟国在一战中失败,是由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1)经济实力方面:德奥集团出于劣势。协约国在物资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都占有优势。英国掌握了制海权有利于协约国取得各种急需物资,同时也遏制了同盟国的物资运输。英法老牌殖民国家控制更多的殖民地和附属国,人力更加丰富。
(2)同盟国战略失误,表现十分明显。低估了对手的实力,在初期想先速战速决,结束西线战事,结果是陷入两面夹攻局面。
(3)国内问题:“一战”加剧了交战国内部的矛盾,出现物价上涨等社会问题,而同盟国各国表现得更加明显。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帝制;奥匈帝国境内的民族独立运动,导致了其帝国的瓦解。
(4)国际力量对比:初期,日本参战,德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全失。意大利倒戈,使同盟国失去一个重要的成员。美国参战给协约国增加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砝码,在美国带动下,其他国家参加协约国集团更是大大增加了协约国实力。
(七)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这次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它的爆发同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的争夺有密切关系。首先,从战争的起因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之间对殖民地进行争夺的直接产物,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想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手中夺取殖民地,矛盾日趋激化,冲突在所难免。其次,从各国的目的看,德国的目的是实现世界霸权,它企图建立一个从北海、波罗的海到亚得里亚海,从柏林到巴格达的“大德意志帝国”,还要摧毁英国的海上霸权,夺取英法的殖民地。奥匈帝国的目的是奴役巴尔干,使塞尔维亚沦为附属国,巩固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摇摇欲坠的帝国。英国的目的是保住世界霸主的地位,打败最大的竞争对手德国,瓜分德国的殖民地,在西亚肢解奥斯曼帝国,夺取伊拉克和巴勒斯坦等地。法国的目的是收复在普法战争中被割去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进而夺取德国的萨尔工业区,树立法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俄国的目的是摧毁德奥在土耳其和巴尔干的势力,确立自己在这一地区的统治,建立一个 “大斯拉夫帝国”。日本的参战,是为了夺取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属地和攫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进一步侵略中国。意大利则要瓜分北非沿岸和阿尔巴尼亚等国家和地区,在地中海地区建立霸权。在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一系列秘密协定,它们也充分说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帝国主义性质。尽管塞尔维亚反对奥匈帝国的战争具有民族解放的性质,但是在整个战争中只有从属的意义。
(八)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大战给世界造成巨大损失,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2、导致世界格局变化
(1)西欧的相对衰落
①经济:受到重创,一时难以恢复;大战造成战后的社会动荡,激化了社会矛盾;
②政治: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了挑战。
③精神文化: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充满幻灭感和危机感。
(2)美日趁大战之机迅速崛起
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日本也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并侵占了原属德国势力范围的中国胶州湾及山东半岛。
(3)打垮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诞生了一批独立国家。
(4)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战争引起革命与独立的浪潮,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3、大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一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如飞机进入实用阶段、汽车取代马车、缺乏原料国家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等等;
(2)“一战”促使政府机构改变职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职能加强;
(3)“一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人民要求和平的反战运动高涨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社会主义的理想和观念也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