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测试
高考解析
课外拓展
课件下载



  
原子核(一)

 

一周强化

一、一周知识概述

  过天然放射现象,认识到原子核不是稳定不变的,知道三种射线的本质和区分方法,理解和掌握α、β衰变规律和半衰期的概念,并会进行运算,知道用人工方法可以获得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有很广泛的应用。

二、重、难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1、天然放射现象:放射性元素自发的发出射线的现象。

  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打开了人类认识原子内部世界的窗口。三种射线的本质和特征比较如下表:

2、原子核的组成:质子和中子组成原子核。

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核子数)

3、原子核的衰变

  (1)定义: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在放出某种粒子后,本身变成新的原子核的变化叫做原子核的衰变。

  (2)衰变规律:在原子核的衰变过程中,总的电荷数和质量数都是守恒的。

  ①α衰变——(新核的核电荷数少2,质量数少4)

  ②β衰变——(新核的核电荷数增加1,质量数不变,中子变质子)

  ③γ衰变是随α衰变或β衰变同时发生的,γ衰变不改变原子核的电荷数和质量数,其实质是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在发生α衰变或β衰变时,产生的某些新核由于具有过多的能量(核处于激发态)而辐射出光子。

  (3)半衰期τ

  ①定义:放射性元素的半数原子核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叫做半衰期。

  ②意义:表示原子核衰变快慢的一个重要概念。

  ③理解:A、表示大量原子核中有50%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是一种统计规律,对个别原子核研究没有意义。

  B、半衰期由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内部本身的因素决定,跟原子所处的物理状态(如压强、温度等)或化学状态(如单质、化合物等)无关。

  *④公式:,其中t为衰变时间。

4、原子核的组成

  原子核的人工转变:用高能粒子轰击靶核,产生另一种新核的反应过程。

  (1)卢瑟福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方程为

  (2)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方程为

  (3)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同位素和正电子核反应方程为

  ①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

  ②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利用它的射线;作为示踪原子(了解我国科学家1965年9月首先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牛胰岛素的史实)。

三、典型例题解析

例1、试写出经过一系列α衰变和β衰变后变成的核反应方程。

解析:

  假设变成的过程中,发生了x次α衰变和y次β衰变,则其核反应方程为

  根据电荷数守恒和质量数守恒列出方程

  92=82+2x-y,238=206+4x,联立解得:x=8,y=6。

  则该题所求核反应方程为

小结:

  由上分析可以看出:确定衰变次数可归结为解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仔细研究衰变规律可以发现:由于β衰变不会引起质量数的减少,所以可以先根据质量数的减少确定α衰变的次数为x=(238-206)/4=8,再根据电荷数守恒确定β衰变的次数。

例2、一小瓶含有某种放射性同位素的溶液,它每分钟衰变6000次,将它注射到一个病人的血液中,经过15小时,从病人身上取出10cm3的血样,测得每分钟衰变2次。已知这种同位素半衰期为5小时。试根据上述数据,计算人体血液的总体积。

解析:

  设放射性同位素原有质量为m0,15小时后剩余质量为m,人体血液的总体积为Vcm3,由每分钟衰变次数与其质量成正比可得。再由半衰期公式得,其中,联立以上几式可解得V=3750cm3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