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测试
高考解析
课外拓展
课件下载



  

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


 

一周强化

一、一周知识概述

  本周学习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注意认识古代散文中杂文、小品文一类文章的性质,特别是其不拘固定格式、灵活多样、新颖生动的特征,体会这类文章的写法;注意感悟文章的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项脊轩志》

(一)作者简介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今江苏昆山县)人。嘉靖(明世宗年号)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掌管皇家车马的机构的长官)。

  归有光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是当时“唐宋派”中成就最高的作家。他反对王世贞等人“文必秦汉”的复古派,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反对“拾人之涕唾”,要求“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的感情。他的作品价值最高影响最大的是那些叙事抒情散文,善于以朴素流畅的文笔记叙生活琐事,抒发真挚动人的感情,风韵悠远,富有艺术感染力。著有《震川集》。

(二)《项脊轩志》简介

  本文选自《震川集》,有删节。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今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居住,作者以项脊名轩,有追念祖先之意。轩,指小室;志,就是“记”的意思。作者借一阁以睹三代的遗迹,睹物怀人,笔墨极清淡而感情极浓挚,是归有光散文的代表作。

(三)整体内容感知

  《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优秀散文。文章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常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文章叙事曲折,绘影绘声,自然动人。

  这篇文章写于两个时期,从开头到“殆有神护者”,是在十八岁时写的;以下则为三十多岁以后补写的。就全篇结构来看,前一部分为主体,后面的补记进一步充实了前面的内容。前后格凋一致,情感贯通,结构紧密。前一部分,围绕项脊轩的兴废,写年轻时代自己在这里的生活、家庭的变迁以及对母亲和祖母的回忆,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这一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第一段),叙述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写景为主,字里行间倾注着作者的深情。这一层用“喜”贯穿。第二层(第二、三段),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第三层(第四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这一层写得很简洁,是“悲”的进一步补充。后一部分(“余既为此志”至结束),补写项脊轩的变迁和逸事,主要表现作者丧妻前后的欢乐和悲痛的心情。

  作者善于用线索串连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本文正是把自己对项脊轩深挚的眷恋之情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当作者忆及与项脊轩有关的家庭琐事时,就会激起自己感情潮水的放纵奔流。随着感情的变化,作者则顺着这情感的线索,或陈述项脊轩的变迁,或叙写亲人的轶事,或直抒自己的胸臆,将“悲”“喜”感情交织一起,使记物、叙事,抒情熔为一炉,因而文章结构绵密,形散而神不散。阅读本文,注意文章结构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作用。另外,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运用委婉动人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

(四)问题探究

1、学习课文第一段

  ①文章一开篇,紧扣题目,以一判断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来点出它的来历。接下来作者从修缮前和修缮后两个方面描述项脊轩。修缮前的项脊轩是什么样子?作者这样写有何作用?

  [要点]修缮前的项脊轩,作者写了它的三个特点:

  狭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破旧——“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阴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寥寥数笔,点出了项脊轩的特点,同时在文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主观情感。一种衰败、阴冷的凄清气氛笼罩着全篇,为下文的抒情提供了一个极有特色而又具有典型意义的背景。

  ②小屋经过修缮后而面貌一新,此时的小屋又具有什么特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要点]修缮后的小屋:明亮,“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幽雅,明月清风,鸟语花香;安静,“庭阶寂寂,万籁有声”,对此作者非常满意。就在这既不宽阔也不完美的小世界里自我欣赏,自我陶醉。陶醉于“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的读书生活;陶醉于“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寂寂庭阶;陶醉于“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清幽月景。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和小屋的客观环境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可喜”的情感。

  ③一间本来破陋不堪的小屋,经过修葺,便生机盎然,可喜可爱。作者细心雕琢的这幅美景有何特点?为何如此渲染?

  [要点]我们读了这段文字。首先感觉到景物的清幽可爱。细细品味,无论哪一种景象都给人一种“静”的感觉。但这种“静”不是沉寂,而是富有生机,虽“庭阶寂寂”,却“万籁有声”。远远近近的一切自然界的声响都清晰可闻,更有时至啄食的小鸟,带来清脆悦耳的歌声,还有斑驳的桂影,在明月的映照中,在清风的吹拂下,轻轻摇动。虽是写静,却处处有动感。这正是“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境界。作者如此渲染这景物的幽静,还显示了他内心的安静,和勤奋、深思的行为相映衬,体现了作者安详、宁静,表达了作者鄙弃世俗、甘于清贫自守的情操。同时,写“可喜”并非作者的真正意图,而是为了映带下文,更进一步写悲。

  ④这段文字主要写作者“多可喜”的感情,“喜”什么呢?

  主要有三喜:项脊轩虽又破又旧又小又漏,但这是他祖传的百年老屋,怀旧心理使作者感到可喜,此其一;经过作者修葺并按作者心愿进行布置、美化,旧貌变新颜,享受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能不可喜吗?此其二;其三,项脊轩虽小,但环境宜人。此地读书,更是其乐无穷。

2、第二段是过渡段,作用是承上启下。用“多可喜”收束下文,又用“亦多可悲”开启下文,并围绕项脊轩的兴废来表达对家人的怀念之情。

3、学习第三段

  选取生活琐事作为题材,是归有光一贯的主张。作为明代唐宋派的代表作家,他非常着重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因而有意识地把生活琐事引入“载道”的“古文”中,抒发真切的感受,这正是他散文主张的成功实践。本段作为其代表作的重点段落,运用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就更加炉火纯真了。下面我们来赏读文中精彩的细节描写。

  ①本段一开始,作者先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封建家庭的分崩离析和败落,他是怎样描写的呢?

  [要点]作者非常客观地描述了分家的景象。——“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和前文的“庭中通南北为一”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整齐的大院变得异常杂乱,而且一片喧闹。“东犬西吠”“鸡栖于庭”,再加“客逾庖而宴”的烦扰。虽不言感慨而感慨尽寓其中。

  ②作者通过老妪的转述,回忆了母亲两件琐事。请问是哪两件琐事?为何要通过老妪的转述来回忆呢?

  [要点]一是母亲当年曾来过轩中,“先妣尝一至”,二是姐姐当年在乳母怀中呱呱而泣,母亲闻声赶来问饥问寒。作者自幼丧母,对母亲的慈爱不可能有什么记忆:由老妪口中表述,显得更为真切,也更为动人。

  ③写母亲最感人的细节是什么?

  [要点]一个动作,“以指扣门扉”,问曰“儿寒乎?欲食乎?”——就这一个简单的动作,两个简短问句就写出了慈母对儿女的关怀、爱抚。

  ④其实,这两件事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同时又是由老妪口中转述,可为什么却如此感人呢?

  [要点]作者在叙述老妪的话时,先用一句“某所,而母立于兹”,使听者仿佛看到了母亲的身影,仿佛置身于母亲的呵护之下,营造出一种触景伤情的气氛,老妪叙述时又是摹仿母亲当时的口吻说出“儿寒乎?欲食乎?”的关切话语,把母亲在世时对儿子的关切、呵护、问寒问饥的神情、形神毕露地表现出来。更何况还有“以指扣门扉”的动作,更使人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因而,虽是转述,虽是常见之事,但对于年幼丧母之人来说,该是多么的亲切温暖,多么的令人眷恋。作者在此并未描写母亲的肖像和心理,其神情举止却跃然纸上,自然真实,催人泪下,难怪“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⑤本段文字最后一句,作者的感情似汹涌的潮水奔泻而出。请结合作者的生平思考,为何祖母平平常常的一句话,就使作者“长号不自禁”呢?

  [要点]祖母这句看似平常之语但情感含蕴极深的叮咛,随着岁月的流逝和作者阅历的丰富,作者的体会也就愈加深刻。当年祖母叮嘱犹在耳边,自己在考场连连失意,对祖母的思念愈深,愧疚之情愈大。此时此刻,“瞻顾遗迹”怎不令人“长号不自禁”呢?读至此,不免令人凄恻。此处虽是直抒胸臆,但由于作者在结构上安排、构思的巧妙,由分家而忆母,再到追忆祖母,历历写来,渐渐营造出一个“悲”的氛围,直至悲不自胜,感情汹涌而出,可谓是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和全文融汇为一体。

  ⑥作者追忆祖母的内容,是从正面来描绘其言行的。请问选取了哪些细节?为什么这样?

  [要点]选取的细节是祖母一日两次来轩中,共三句话、一个动作。由于祖母晚于母亲离世。作者印象较深,已不必借他人之口来侧面转述,可选取自己印象最深的场面细节进行描绘。这一处细节描写,既显关怀疼爱之情,也含勉励期待之意,作者的感悟也最为深切。

  ⑦体会下面三句话,讨论分析其中深厚的感情。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要点]这是祖母第一次进轩的话语,表面上是责怪,实则是怜爱。语气亲切又贴切、诙谐地表现了老祖母对孙儿的关怀又疼爱的心情,宠孙疼孙之情,惟妙惟肖。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要点]这一句是祖母离去时的喃喃自语,同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相照应,就细致入微地透露出老祖母看到孙儿发愤读书时的内心喜悦与激动之情,以及对孙儿的殷切期待之意,可谓形神毕备。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要点]这一句是老祖母第二次来轩对孙儿的叮咛、勉励之语。举止先异乎寻常,言语却极平和,然赞许激励之意灼热感人,而又不露半点骄矜浮夸,很符合一个世代官宦人家老长辈的身份、口吻,此时作者年龄尚幼,祖母即把“象笏”赠给他,再结合时间词语“顷之”,祖母盼孙成才之急切心情也就溢于言表了。

4、第四段是补叙,非常简略。写了几件事?如此点染有何作用?又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能以足音辨人”和“轩四遭火而未焚”两件事。“能以足音辨人”轻轻一点,照应前文。既突出了小轩的寂静清幽,又同分家后的纷乱形成鲜明对比,使“竟日默默于此”显得非常合理。接着,又写小屋四次遭火而未焚,更表达了作者对小屋的深厚感情。

5、学习最后两段

  ①第5段为附记,集中描写了夫妻在轩中生活的片断,写了哪几个片断?

  明确:“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和“归而述诸小妹语”。平常至极,但音容笑貌尽现,可见妻子留给作者的印象之深刻。

  ②第一个片断的描写,两个虚词“或”与“时”,有何妙用?

  明确:一个“时”表明经常,两个“或”字表明了两人亲密的关系。有问就有答,有学必有教。虽只有简短的一句交代,但读来仿佛从字里行间听到了项脊轩中传出来的欢声笑语,相敬相爱,甜言蜜语,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又是多么深挚的感情。

  ③好景不长,妻子的早逝给作者留下了极大的愁苦和哀思,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呢?

  明确:只用了七个字“吾妻死,室坏不修”,就这一句淡淡的交代,就把作者对亡妻的无限思念和那份情感宣泄而出。当年的项脊轩是那样的窄小破旧,但作者却兴趣盎然,亲自修葺和美化,虽居陋室,却其乐无穷,大有“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感慨;而今屋坏却不修,自然是物虽在人已亡,睹物思人,对亡妻的无限思念和伤感,深寓其中。

  ④文章结尾余韵徐歇,悠悠不尽,诗意无穷,试赏析。

  明确:文章的结尾,托物抒情。睹物伤怀,物是人非。虽没有一个字涉及思念,但思念之情却表现得诚挚感人。看到枇杷树,并突出是妻当年“手植”,使人不由得想起当年的欢聚。项脊轩的欢声笑语,妻子的喁喁私语,仿佛还在耳边回响,“亭亭如盖”的树,仿佛亭亭玉立的身影。但这一切终是虚幻。物还在,人已去,空留一腔怅惘之情。结尾虽只一句话,却将归有光的全部由回忆引起的痛苦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感叹,确实是惨恻隽永,感人肺腑。

(五)难点讲解

  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可从文章分散的材料组织、抒情技法、细节描写等方面分析)

  赏析示例:

1、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情线不断,形散神聚。

  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①幼年归有光的伤痛

  归有光对于幼年的事情并非记得,是用乳汁喂养了归家两代人的老妪帮助他忆先母的。归有光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没有印象,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象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深厚,乃至于成为一种阴影笼罩在心头,这是第一点不易言明的伤痛。

  ②少年归有光的形象

  “借书满架……人至不去”,这一段描写给我们刻画了一个好静、安详、勤奋和深思的少年形象。

  ③少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a.幼年早慧却遭遇科举不利的现实。 

  b.幼年没有感受到母爱,更增加了内心的悲凉。

  c.归有光的家庭给他内心造成了很大压力。一方面,这个家庭是官宦之家;另一方,归家已衰败和离析。这样一个家庭,当然渴望有一个能够支撑门户、重振家声的人物出现,所以,归有光肩上的期望之负是很重的。然而,科场不利,这怎不令他伤心呢?

  ④成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人亡物在,再加上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家道日衰,而深情难忘,这又怎能不叫归有光无限伤心呢?

  总之,一根亲情线,无限的伤痛,贯穿文章始末。

2、平凡之景,琐屑之事,普通之物——借景言事抒情,托物寓情。

  文中写景、叙事、描物都与一个“情”字关联。

  小屋环境——暗示家道的衰败。

  修葺小屋——反映自己学业上的勤奋,暗示并反衬自己的不得志。

  伯父分家——直接描写家道的衰落,抒发怀念母亲、追忆祖母的深情。

  四次遭火——以往殆有神护,而今破败不保。反衬家庭现在的不幸。

  妻至轩中——抒发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作者借平凡之景抒情,叙琐屑之事抒情,托普通之物寄情,处处不明写情,却满纸抒情淋漓,使人感慨万千。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难愉惨怛之思溢于言表”。

3、毕肖的神情,感人的细节——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母亲最感人的细节是一个动作“以指扣门扉”,问曰“儿寒乎?欲食乎?”的言语。老妪的转述,把母亲的关爱、呵护、问饥问寒的神情,形神毕肖地表现了出来。一个动作和简短的问话,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还有祖母的关怀疼爱、勉励期待,三言两语,感人至深,历久不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一)解题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曲阜人,伟大的思想、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孔子出身于没落的贵族之家,曾在鲁国做官后又周游许多诸侯国,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未被采纳,于是创办私学,致力于教育工作。他面对春秋末期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汲取夏商的文化营养,继承周代的文化传统,创造了以“礼”“仁”“中庸”“教”与“学”为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内的完整学说。孔子的学说内涵丰富自成体系,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高树“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和“有教无类”的旗帜,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同时,他晚年还整理编写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属儒家典籍,由孔子的弟子们编纂而成。孔子及其弟子的这些谈话,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思想,也体现了他为人的处世哲学,因此,《论语》是研究孔子其人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论语》共有二十篇,是一种纯粹的语录体,可以说是语录体的典范。

  章节简短,是《论语》的特点之一。一件事,一段谈话,自成一篇,章节之间互不相连。语言生动、精炼、含蓄,是《论语》的又一特点。话虽不多,却富有哲理,给人启迪,因此《论语》给人留下许多内容丰富深刻,而高度概括的精辟的格言警句,如:“温故而知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此外,《论语》还善于在简短的对话和行动的记叙中刻画人物,三五言,数十字,即可使人物跃然纸上,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颜回、子路、冉有等人物,以及孔子本人。

  本文节选自《论语》的《先进》篇,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这四弟子“言志”的一段话。从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孔子及其学生的思想,还可以了解他们的性格,是一段可读性很强的文章。

(二)文章内容把握

  明确:第一小节,开篇点明人物和事件,孔子循循善诱,启发学生谈自己的志向。

  第二小节,子路言志时“率尔而对”,孔子不以为然。

  第三小节,冉有言志的态度比子路谦虚谨慎,孔子听了未置可否。

  第四小节,比起前二人的态度,公西华更加谨慎,他只表示,愿学着去做“小相”,孔子听了,没有表示态度。

  第五小节,孔子明确表示赞同曾晳的志向。

  第六小节,孔子对仲由、冉有、公西华所言志向的评论。

(三)概括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并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明确:子路:“率尔而对”,面临三重困境的中等规模国家,许以三年为期,“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一个直率自信得有点鲁莽,有大志也敢夸海口的学生形象跃然纸上。

  冉有:同为三年之治,但国之规模小了好些,治国目标也限于“足民”,与子路“同志”却不同谋,表现了一种较为低调的治世态度。

  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是委婉谦虚的说法,或许含有对两位学友尤其是子路的不以为然。“宗庙之事,如会同”都事关国家大政,“为小相”则表明自己愿参政而不求至贵。总的来看,与前二子同工而异曲。

  曾皙:其“志”确实“异乎三子”。一是自出机杼,着力描绘了一幅与伙伴们同游同乐的踏春图。二是鼓瑟而闻,“舍瑟而作”,表现了一种更为洒脱的精神境界。

(四)问题探究

  四名学子言志抒怀,充分张扬了各自的个性,孔子并未刻意评判孰是孰非,请根据孔子的问答语,仔细揣摩孔子的为师之道。

  明确:孔子是这次恳谈的发起者和主持人,他八次开口,其中三次是单纯的发问“尔何如”,其他几次有导有答,在评述学生之“志”的同时,或隐或现地表白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体现了一代宗师的风范。

  孔子无疑是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的。他肯定子路、冉有、公西华都有治国才能,但他重视“为国以礼”,三人的答复在循礼与否上有差距,他对子路的“不让”不以为然,但因为“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故止于一哂,并不追究。

  曾皙之“志”也许有点出乎孔子的意料,却又正中孔子的下怀。“吾与点也”是孔夫子心声心语的自然流露。

  孔子作为师长,既能严格要求学生,又和蔼可亲,善于启发和诱导学生。

  此篇表面介绍的是四位弟子陪先生闲坐聊天的事,实际写的是孔子组织的一次关于理想志向的讨论。在这次讨论中,孔子所表现出的与学生交往的艺术性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因势利导。孔子针对弟子平时爱发“不吾知也”牢骚的话,提出“如惑知尔,则何以哉”的题目,针对性强。(2)教态温文尔雅,平易近人。开头打消学生发言的顾虑:“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充满对学生的热爱与期望。(3)启发、引导得法。在子路、冉有、公西华各述其志后,曾皙感觉自己的志向与其他三位区别较大,不想发表。孔子便说:“何伤乎?亦各述其志也!”借此引导曾皙畅谈自己的志向。(4)态度明朗,评价得体。对子路的发言,“夫子哂之”,对曾皙的发言立即表示赞同:“吾与点也。”讨论结束,孔子评志,实际是进行总结,以小见大,将四位弟子的发言,上升到治国的高度,肯定了志向,指出了不足。

  总结:本文所记叙的“师生五人谈”,谈话目的明确且不失严肃,气氛平和又不失轻松。不难看出他们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而这种思想上的沟通和交流,正是良性教育的重要表现,这正得益于孔子所创设的宽松自如的教育氛围。

(五)难点讲解

  在“谈志”中,以子路为首的四人,大家分别谈了各自的政治抱负,为什么孔子单赞同曾皙的观点?孔子的“志”又是什么呢?

  明确:我们知道曾皙这个人很是潇洒与高雅,在老师问到别的同学的志向时,他正在弹瑟,当老师问到他时,他“鼓瑟希”,接着弹琴的手指在弦上一拢,瑟弦发出铿然响声,然后才说:“我只是想,春天来了,冬装一去,穿上舒适的衣服,农忙也过去了,和成人五六人,十几岁的小年轻人六七个,到沂水里去游泳,然后唱唱歌,跳跳舞,大家悠哉悠哉高兴地玩,尽兴之后,快快活活唱着歌回家去。”我们知道前边三人都谈的是安邦定国的大事,唯独曾皙讲的是玩和乐,境界看起来渺小得多,然而孔子听了以后,反而大声地感叹说,我赞同你的(看法)!

  这是怎么回事?难道作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与教育家,就这样胸无大志吗?不,其实这正是孔子的“志”。古人曰:“宁为太平鸡犬,莫作乱世人民。”春秋之末,天下大乱,身为万世宗师,他不能不去思考百姓的疾苦。否则,他以“仁”为本的思想就无从得以体现。而曾皙讲的这个境界,就应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就是孔子的“大同”世界的理想。

  文中,作者借曾皙之口讲出孔子所追求的理想:世界大同,歌舞升平。国家自由,经济稳定,这种结果正是孔子施行仁政所需达到的境界。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整体内容感知:

  这是一篇记宴游的小序,是流传甚广的名篇。序文中所说的从弟应该就是幼成,令问等李白的叔伯兄弟。

  这篇小序只有一百二十多字,却比较全面地记叙了游赏的缘由、游赏过程、自然的景物、同游人的情况和思想情绪,其文字的凝练、结构的紧凑和艺术手法的高妙,实在令人惊叹!文章一气呵成,意绪贯通,极自然地形成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夫天地者”到“序天伦之乐事”),从两个方面说明了此次春夜宴游桃花园的缘由。首先是人生短暂,韶光易逝。文章先以一个“夫”字领起,从抒发个人的感慨入手。作者认为,天地是万物暂时寄身的旅舍,光阴是制造历史的来去匆匆的过客。世间的万物不会永远存在,光阴总在快速地流逝。人活在世上就像梦幻一样漂浮无定,总共能得到多少欢乐呢!所以,他认为古人“秉烛夜游”的行为是很有根据的。这样写的用意是要说明他也有感于光阴易逝,人生莫测,所以想效法古人之秉烛夜游。第二层以一个“况”字衔接下文,是说不止时光的易逝、人生的短暂促使他要夜晚来宴集,况且还有春天的美景在召唤他,大自然提供的繁复、斑斓的形态和色彩在吸引他。所以,他才趁着春夜,在桃花盛开的园林中,与兄弟们团聚,尽享天伦之乐。写到这里,开头那种“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迷惘与感伤已荡然无存了!

  第二部分(从“群季俊秀”到结尾),集中叙述这次桃园夜宴之乐。从兄弟们各个都像谢惠连一样聪敏、多才,能在宴席上主客一同吟诵诗篇,这当然是“乐事”之一!在宴席上大家不停地寻觅新颖、奇特的话题,纵情适意地高谈阔论,进而转成了辨名析理的清谈,这是“乐事”之二!他们高兴地观赏盛开的桃花,在月光下不停地传杯递盏,这是“乐事”之三!文章最后,写大家举杯痛饮,酒酣之后情绪达到高潮,于是就产生了艺术创作的冲动。他们相约一同赋诗抒怀,并决定依照石崇金谷园的旧例,作诗不成者,罚酒三杯,这是“乐事”之四!我们看到在他们的筵席上,没有清歌曼舞,没有繁管急弦,而只是观花赏月、吟诗论文、说理谈玄,这纯属一场文人墨客的集会,作者成功地展示了一次高雅的精神盛宴!使读者和他们一起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