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测试
高考解析
课外拓展
课件下载



  

如真如幻的梦境


 

一周强化

一、一周知识概述

  学习本单元,注意理解现代散文中“虚”与“实”的关系,了解现代散文中“言内意”与“言外意”的关系,结合课文,体会散文标题的艺术,体会文章结构的艺术。

  单元整体学习说明:

  本单元的三篇文章都展示了某种“如真似幻的梦境”,或通过对“森林绅士”的描写让人联想到生活中绅士们的生活状态,或通过对大自然云霓的描写让人联想到现实中的“时代云霓”,或通过对埃菲尔铁塔的描写,让人体会到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亦虚亦实,如真如幻,创造了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森林中的绅士》

1、作者简介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作家。作品:《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短篇小说有《创造》《林家铺子》等,中篇小说有《虹》等,最重要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子夜》。散文有《白杨礼赞》《风景谈》《森林中的绅士》等,他的散文爱用象征手法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感。

2、整体内容感知

  豪猪又叫箭猪,从它的背部到尾部,箭一样的棘刺。特别是臀部上的棘刺长得更粗、更长、更多,其中最粗者宛若筷子,最长约达半米。每根棘刺的颜色都是黑白相间,很是鲜明。

  文章开篇巧妙引人入胜,一种“野兽”为什么会被誉为“绅士”呢?其“得天独厚”之处表现在哪里?这些疑问都紧紧地抓住读者的好奇心,吸引读者继续阅读下文。文章第二段紧承上文,简要介绍了豪猪布满全身的特殊刺毛。第三段却笔锋一转,以“但豪猪的‘绅士风度’之可贵,尚不在那一身的钢针似的刺毛”为过渡,进而从生活方式、自卫方式、娱乐方式等多个角度详细介绍了豪猪“绅士风度”的主要特点。正当读者对豪猪刺毛的种种独特妙用兴趣盎然之际,文章却以“然而具有这样头等的自卫武器的它,却有老大的缺点”为契机,转入对豪猪先天生理缺陷的叙述,让读者看到了问题的另一面。紧接着,文章便“水到渠成”地过渡到对豪猪濒临灭绝的现状及其深层原因的叙述。然而作者的目光并没有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是通过独到的分析令人信服地揭示出:“森林绅士”种族灭绝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其生理方面的天然缺陷,而在其令人寒心的、懒散悠闲的生活方式。可以想象,即使豪猪腹部和鼻子都长满刺毛,它也难以摆脱濒临绝种的凄惨命运。从文章结构来看,最后两段虽然篇幅较短,但分量却很重,形成了力抵千钧的“豹尾”之势。文章通过“但”“然而”等关联词语,巧妙地完成文意转折,使文章层次分明条理井然。

  本文采用诙谐、幽默并充满调侃、讽刺意味的笔墨,形象地描写了豪猪的形态、动态、神态以及生活状态,突出展示了其“森林绅士”的独特本质,含蓄而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深刻思考。

  按照一般理解,从容持重、雍容大度的绅士是令人景仰的,处变不惊、潇洒悠闲的绅士风度是令人羡慕的。然而,作者通过对森林绅士豪猪生活方式的描写及其种族命运的揭示,让我们看到了隐藏在这种“典型的绅士式的”生活方式后面的巨大忧患:过度的懒散悠闲最终必将导致种族灭绝的悲惨结局!对此作者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态度:对这种“生活方式”表示寒心。这正是本文思想的深刻和精彩之处。

3、问题探究

(1)文章的标题有什么特殊意味?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常常起到统摄全文,点明主题的重要作用。茅盾精心锤炼了“森林中的绅士”这一颇为形象化的标题,不仅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准确地概括并有力地突出了豪猪的本质特征——“绅士风度”,从而起到了统摄全文、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

(2)你认为豪猪的“绅士风度”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

  文章第三段写道:“但豪猪的‘绅士风度’之可贵,尚不在那一身的钢针似的刺毛。”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也是理解文意的关键句。通过对上下文的阅读,我们知道,豪猪的绅士风度不仅表现在它有一身钢针似的威力强大的刺毛,可以使豪猪与同伴之间永远“保持相当的距离”,更在于它“潇洒悠闲”、“不慌不忙”、极端“镇静”的处世态度和生活方式,而后者才是豪猪“绅士风度”的主要特征及其被称为“森林绅士”的根本原因。

(3)文章的讽刺意味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文中是怎样用豪猪来讽刺绅士的?)

  文章通篇采用讽刺、调侃的笔调完成叙述、描写,讽刺意味强烈。作者把豪猪称作绅士,把豪猪与绅士巧妙联系极具讽刺意味。同时,文中充满讽刺意味的具体描写也不少,如文章第二段:“不过豪猪的刺还是有形的,绅士之刺则无形,有形则长短有定,要保持相当的距离总比无形者好办,而这也是摹仿豪猪的绅士们‘青出于蓝’的地方。”作者以有形的豪猪之刺衬托无形的绅士之刺,深刻地揭示了绅士们虚伪狡猾的丑陋面目;同时,绅士与豪猪本无关联,文章却认为绅士们摹仿豪猪,而且“青出于蓝”,从而对现实生活的绅士们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表现了作者对绅士们的憎恶和轻蔑。文章第九段:“但正像我们的可敬的绅士们尽管‘得天独厚’,优游自在,却也常常要无病呻吟一样,豪猪也喜欢这调门。”再次以豪猪比拟绅士,形象地刻画了“可敬的绅士们”无病呻吟的丑恶嘴脸,深刻揭露了他们装腔作势虚伪透顶的丑陋本质。

(4)“得天独厚”的”绅士”豪猪为什么面临“绝种之忧”?

  豪猪懒散而悠闲的生活方式导致面临灭种的危险,生物进化史上优胜劣汰是客观存在。

4、难点讲解

(1)作者写本文仅仅是让我们喜欢豪猪这种动物吗?作者到底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森林中的绅士》是一篇托物寓意、含蕴深刻的散文。文章通过对森林绅士豪猪生活方式的描写及其种族命运的揭示,让我们看到了隐藏在这种“典型的绅士式的”生活方式后面的巨大忧患:过度的懒散悠闲最终必将导致种族灭绝的悲惨结局!对此作者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对这种“生活方式”表示寒心。“寒心”包含着失望、憎恶之意,也寄予了某种程度的担忧之意。

  本文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明显包含着对当时社会上形形色色“生活中的绅士”们行为和生活态度的讽刺,以及对社会现实某种程度的批判。其实,茅盾创作了很多这种寓意深刻的优秀散文,如《白杨礼赞》和《香市》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

(2)本文拟人的运用有什么效果?

  无论是描写豪猪的形态、动作等外在特点,还是揭示豪猪绅士风度的内在本质,作者都充分使用了拟人方法,如“矮胖胖”的体态、“方正而持重的面孔”“踱着方步”“不慌不忙”“潇洒悠闲”的风度、“很有教养似的边走边哼”“在‘待人接物’上多么有分寸”“宛然是一位乐天派”“好比穿了件救生衣”“方正而持重的脸部照常一点表情也没有”等都十分精彩。这种把动物人格化的拟人方法的使用,极大地增强了文章审美性,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首先,拟人方法生动传神地刻画了豪猪的外在特点;其次,拟人方法准确到位地表现了豪猪的“绅士风度”;第三,拟人手法引导读者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绅士们”的典型特征,凸显了文章的主题。

  茅盾是语言大师,语言造诣深厚。本文语言除了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之外,还具有如下显著特色:

  第一,语言的讽刺性。文中使用许多加引号的词语,如“得天独厚”“青出于蓝”“乐天派”“绅士”“挨打”“镇静”“尊躯”“可敬”“很有教养”等。在上下文中,这些词语都是作者对其本身意义的活用,被赋予了特殊含义,或反话正说,或寓谐于庄,不仅使文章幽默风趣,可读性强,而且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增加了批判的力量。

  第二,语言的形象性。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如“要是睡中一个不小心倒栽下来,那也不要紧,它那件特别的长毛大衣会保护它的尊躯”,“它也不怕跌落水里去,它全身的二万刺毛都是中空的,它好比穿了件救生衣,一到水里,自会浮起来的”,作者把豪猪的特殊刺毛比喻为“特别的长毛大衣”和“救生衣”就非常形象,也极为贴切。

  第三,语言的古朴有力。在现代白话文写作中适当夹杂古典文言的词语,如“长短有定”“殊堪钦佩”“尊躯”等不仅简洁精练,而且古朴有力,很有表现力。

(二)《云霓》

1、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1.9-1975.9.15),原名丰润,浙江桐乡人。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

  他长期从事艺术教育,早年接受过佛教影响,亦关心民间疾苦,故早期散文以描写儿童生活与探讨社会人生问题为主,多赞美儿童的纯洁心地,以反衬成人世界的恶俗;多从日常生活琐事取材,让纷纭世界的一鳞半爪点染生活的情趣与哲理,讲求趣味,给人以飘然出世之感,但有时失于琐细。抗战时期的散文创作则渐次贴近现实,写了一些关怀民生的力作。从总体上看,其散文情感真诚蕴藉,笔法自然洒脱、形式灵活多样,能于平凡琐细处寓深意,在淡泊飘逸中见真情,并兼有诗情画意与幽默情趣,在现代散文中别具一格。

2、整体内容感知

  本文是著名画家丰子恺为自己的画集所撰写的序言。“云霓”既是该画集卷首画的名字,又是该画集的题名,又被作者特意拈出当画集序言的标题。这不仅表现了作者对“云霓”的特别偏爱,而且暗示出“云霓”在画集和文章中特殊重要的位置。

  “五色灿烂”的云霓本是大自然的普通景观。然而,在一个“连续两个月不下雨”“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充塞了人间”的特殊时期,它却成为在苦痛中挣扎的、几近绝望的善良百姓惟一的安慰和勉励,承载着人们对它的殷殷期盼和无限希望,因为它是雨的前兆。不过,当云霓始终没有给满怀渴望的老百姓带来雨水的时候,务实的人们就对这些“虚空的云霓”不再寄予任何希望和信任,而是“只管低着头和热与旱奋斗,得过且过地度日子”;清醒了的人们不仅“不再上那些虚空的云霓的当了”,而且“不再回忆过去的旧事了”,而是开始等候那实实在在的希望和幸福——“蚕熟和麦熟”。

  然而,“我”却没有忘记“旧事”,对云霓情有独钟。这是作者眼光的独到之处和文章主题的深刻之处。

  尽管作者清楚地知道,自己所描绘的“云霓”并不能满足“大旱时代的渴望”,仅仅这几朵“云霓”还是太小、太少,不能带来沛然大雨,但作者坚定地认为,这几朵小云霓肯定可以给“大旱时代”的人们带来过希望、安慰和勉励。仅仅这几朵云霓固然不能形成滂沱大雨,但集腋成裘,满天云霓就可能带来丰沛的雨水。所以,即使这些小云霓最终只能空空地给人玩赏一下,然后消沉到地平线底下去,作者依然坚持把它奉献给自己的民族和艰难的时代。这大概就是作者对“云霓”特别偏爱的根本原因,也是本文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正如文中所写:“因为我觉得现代的民间,始终充塞着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的恐慌,而且也有几朵‘云霓’始终挂在我们眼前,时时用美好的形状来安慰我们,勉励我们,维持我们生活前途的一线希望,与去年夏天的状况无异。”这里的“云霓”显然已经超越了自然界“云霓”的原初含义,而被关怀民生的艺术家赋予了社会时代风云的特殊内涵,所以作者特意给这里的“云霓”二字加上的引号,(这是全文中是绝无仅有的一次)。云霓,是作者对自己艺术创作的价值定位和目标期许。

3、问题探究

(1)这“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指的是什么?

  大热和大旱,指混乱不安宁的时代、艰难的时世,人们生活在苦闷和恐慌中,为了生存而辛苦无奈地抗争着。也即喻指中国严峻的社会环境,充分表现出作者对社会现状和民族命运的焦虑和担忧,以及自觉地把个人的艺术创作与民族的前途命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可贵精神和使命意识。

(2)云霓有什么特殊含义?

  云霓“用美好的形状来安慰我们,勉励我们,维持我们生活前途的一线希望”;云霓被作者赋予了关怀民生的期望;云霓暗示作者个人的创作与民族前途命运的紧密相联,是作者对自己艺术创作的价值定位。

(3)作者为什么选用“云霓”为标题?

  云霓是文章的文眼和题旨的关键。文章告诉我们,该画集是作者“从大旱以来所作画中选出民间生活描写的六十幅”。由此可以推断,该画集的画作大多是表现老百姓与大旱抗争的辛苦、辛酸与沉重主题的。但作者从六十多幅“民间生活描写”的图画中特意遴选出《云霓》作为卷首画,并以其命名画集,其中的原因作者在文中有清楚的表示:这不仅是模仿《关雎》《葛覃》“取首句作篇名”的旧例,更重要的是,作者坚信,在一个“充塞着大热似的苦闷与大旱似的的恐慌”的时代,云霓“用美好的形状来安慰我们,勉励我们,维持我们生活前途的一线希望”。这正是本文的中心主题。

4、难点讲解

(1)文章的结构安排有何特色?

  “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的文体特征。本文标题是“云霓”,前半部分用较长篇幅详细描绘人们在“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中备受煎熬的无奈与辛酸,直至倒数第四段才首次出现“云霓”字样;本文是作者为自己画集撰写的序言,前面却花费大量笔墨交代“去年夏天的事”,直至倒数第二段才涉及画集。大量的文字似乎与主题无关。其实不然,这种貌似“不平衡”的结构设计恰恰透露出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大旱让人苦闷、恐慌,云霓带来慰藉、希望;“现代的民间”充塞着“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的恐慌”,作者希望画集《云霓》能成为“大旱时代”给人们带来希望的“云霓”。文章始终紧紧围绕“云霓”这一主题中心,可谓形散神不散,结构井然。

(2)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本文的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动词的巧妙使用。如“寒暑表中的水银每天爬到百度之上”中的“爬”;“洋蜡烛从台上弯下来”中的“弯”;“农人啖着糠粞,工人闲着工具,商人守着空柜”中的“啖”;“闲”“守”等词语都非常形象、生动。文中描写云霓的词语更是精彩非常,当云霓出现的时候,“它们忽浮忽沉,忽大忽小,忽明忽暗,忽聚忽散,向人们显示种种欲雨的现象,维持着他们的一线希望,有时它们升起来,大起来,黑起来……”而云霓消失的时候,“它们在炎阳之下渐渐地下去,少起来,淡起来,散开去,终于隐伏在地平线下……”这一连串的动词使用得非常准确、细腻、传神、生动,充分显示了作者感觉敏锐、观察细腻的艺术天赋和非凡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传神地刻画出求雨若渴的人们随“云霓”而起伏波动的心理状态。

  2)语言的形象性。如遭受连续多日的大旱,小河断流、池塘干涸、草木枯死、土地干硬,但作者却选用了“河底处处向天。池塘成为洼地。野草变作黄色而矗立在灰白色的干土中”的幽默而形象化的说法,增强了文章的艺术表现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是辛苦的,但也不乏幽默感,即使身处“大旱的恐慌”的困难时期也不例外。如“天公竟把落雨这件事根本忘记了!”这种来自民间生活的声音,形象地传达了农民语言所独具的幽默感。

(三)《埃菲尔铁塔沉思》

  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独特的游记。与常见的游记散文不同,作者没有把兴奋点放在对游览对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而是出人意料地重点表现由登临埃菲尔铁塔而触发的心理感受和主体思考,从而使文章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示了作者笔下埃菲尔铁塔独一无二的审美风采。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本文的文眼是“沉思”。由登临铁塔而触发的感悟是本文的核心内容和中心议题。黑格尔认为,在抒情诗中,“占主要地位的不是对一件事进行丝毫不露主体性的(纯客观的)描述,而是主体的掌握方式和情感,即响彻全诗的欢乐或哀怨,激昂或抑郁。”(黑格尔《美学》第3卷下)优秀的散文也是如此。在本文中,作者几乎完全沉浸在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思索之中,铁塔仿佛只是触发作者“沉思”的契机和媒介。作为风景,尽管巴黎铁塔“年年岁岁花相似”,但因为有作为独特的“这一个”的作家主体的深度参与,一篇与众不同的精彩美文便应运而生。在登临和观赏闻名世界的埃菲尔铁塔的过程中,作者的感觉神经和思维细胞处于高度兴奋和极度活跃的状态,及时捕捉并展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和思索,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尤其是作者在登临铁塔前后情感和心理的显著变化非常值得关注。在登塔之前,作者对铁塔充满了“无知的偏见和戒心”,对其并没有多少特殊感情和崇敬心理,正如文中所写,“在印象的底版中,它只是比一座电视塔略高些的大铁架;而在视线所及的图像中,它又淹没在巴黎挤挤撞撞的建筑物中间……它也似乎只是一个小摆设,甚至,有那么一点被压抑的冷峻。”在作者眼中的铁塔并无特别之处。但登塔之后,作者思想却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原以为你是拒人之外,高傲无情的——我却发现你是一个不露声色的老父……”,曾经的“大铁架”变成了“一个永远矗立的丰碑”。不仅如此,作者还深切而严肃地告诉我们:“你没有接近过它,你便没有权利轻视。”这是作者登塔的收获,是铁塔给作者的启示,更是铁塔对作者情感和心理征服。这既证明了“百闻不如一见”的古训,更暗示出铁塔的无穷魅力和强大震撼力,它征服了一个怀有戒心和偏见的人,一个“唯独没有膜拜它”的高傲的灵魂。作者克服偏见的过程,就是“我”被铁塔的魅力所征服的过程。作者情感变化的历程颇有代表性,埃菲尔铁塔由一个“曾经被保守的巴黎强烈排斥和憎恶”的“大铁架”变成巴黎市象征的过程,由一个“标新立异的怪物”变成“永远矗立的丰碑”的过程,也是相当耐人寻味的。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