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词:准确、生动
1、准确:惟一的一个词
准确就是用词要精当,选择最能表达你要说的意思的那个词。老舍先生在《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一文中举例说:“像‘搞、干、做’这三个字,都是现成的,只看你把它搁在哪里最恰当、最合适就是了。”朱自清《背影》有一段话:“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一张椅子;并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椅子,嘱我路上要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这里不用“找”或“挑”,而用“拣定”,不用“要、叫”,而用“嘱”,就准确细腻地刻画了父亲的举动,传递出父爱的深情。鲁迅《药》中也有一段话:“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地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这一段中用的动词都既简洁又准确,生动地刻画了老栓和“黑的人”的神情动作,表现了他们的典型性格。
2、生动:最妙的一个词
生动就是不要堆砌陈词滥调,要善于使用新颖别致的词语,形象地表情达意。朱自清《温州的踪迹》一文中写瀑布的水珠溅到了自己衣服上这一件小事:“清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地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其中“倏地”“钻了进去”“寻它不着”等就都非常巧妙,似乎小小水珠在和人们玩捉迷藏,给瀑布景色平添了一分灵动之气。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看到一些生动的词语都不禁会眼前一亮。如说某单位提出解决干部能上能下问题的做法是“上去不坐‘铁交椅’,下来不坐‘冷板凳’”,表现两人争吵说“你一句我一句地叮当起来”,就是这样的例子。
(二)炼句:简洁、连贯
锤炼句子的基本要求就是简洁和连贯。前者说的是要用最经济的句子形式表达最丰富的思想,力求言简意赅;后者说的是前后句子在内容和形式上要恰当地衔接,做到行云流水。
1、简洁:“多少”和“加减”
语言表达只要能够抓住要害、切中事理,即使只是片言只语,能传情达意便无须多言。孔子说“辞达而已矣”,古人作文主张“言去而意留”,“意则期多,字则唯少”,都是这个道理。《退庵随笔》曾记载:“(欧阳修)作《醉翁亭记》,原稿起处有数十字,到后来只得‘环滁皆山也’五字。”又如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寥寥十字却振聋发聩、入木三分。当然简洁也不单纯是语句简短,而取决于内容的需要。鲁迅《死》这篇杂文原稿中有一句话:“大约我们看待生死都有些随随便便,不像欧洲人的认真了。”在修改稿中,他却增添了一些词语:“大约我们的生死久已被人们随意处置,认为无足轻重,所以自己也看得随随便便,不像欧洲人的那样认真了。”原稿的句子只是说中国人看待生死随随便便,这就容易使人误解为是民族性使然。修改稿中对中国人为什么对生死问题产生这种态度加以补充,才更好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2、连贯:“衔接”和“照应”
写作中正确而又巧妙地选择不同的句式也很重要。适当地调整句中成分的顺序,形成各种变体句式,不但可以突出语句的重点,照顾语句的连贯,有时还可以化长句为短句,协调语句的语音和节奏。比如《国际歌》的第一句话是“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用了一个倒装句,就突出了“起来”这个重点。徐迟《哥德巴赫猜想》中说“他只知攀登,在千仞深渊之上;他只管攀登,在无限风光之间”,把本来作状语的结构放到了句子末尾,使句子表达出更强烈的情感,也富有诗句的韵味。再如鲁迅《祝福》中的一段:“……四叔一知道,就皱一皱眉,道‘这不好。恐怕她是逃出来的’。她诚然是逃出来的,不多久,这推想就证实了。此后大约十几天……”这里,第二个分句开头要先说“她诚然是逃出来的”,是为了要衔接上一句末尾“恐怕她是逃出来的”;而第二个分句中时间状语“不多久”突出前置,又正好和下一句的开头“此后大约十几天”形成照应。
(三)修辞手法
狭义的修辞就是指修辞格,也就是使用语句的一些特定格式。修辞格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偏重于语句意义变化和特色的,另一类是偏重于语句形式变化和特色的。
偏重于语句意义变化和特色的修辞格包括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双关等。
1、比喻:“打比方”
比喻就是用一个事物给另一个事物打比方。说话写文章都经常要用到比喻,有些比喻用得多了甚至凝固成了词语的比喻引申义,例如“风云、瓶颈、城府、和稀泥”等。比喻构成的熟语也非常多,如成语“如影随形、如鱼得水、如泣如诉、如释重负”等。
比喻要有被比喻的事物和用来做比喻的事物两个部分,前者称本体,后者称喻体,两个东西性质不同,但又要有某些相像之处。本体也可以不说,只说喻体。至于用什么来比喻就要作者发挥想像力了,有时两者距离越远反倒越能获得意义的表达效果。
恰当地运用比喻可以使复杂的道理变得较浅显,使抽象的事物变得较具体。毛泽东的名言“指挥员要在战争的大海中学会游泳”,是用游泳来比喻复杂的战争指挥艺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也是一个比喻,其说明的道理就远不止这三个小动物了。针砭在歪风邪气面前表现各异的人说“瓦匠(和稀泥的人)多了,木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人)多了,铁匠(硬碰硬的人)少了”,不但形象生动,而且精巧新颖。
2、借代:“做代表”
借代就是用一个事物给另一个事物“做代表”。例如“红颜”代少女,“杜康”代酒。成语“秋毫不犯、胸无点墨、半斤八两”,谚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也都是借代。
借代有几种情况:一是以部分代整体。如“(不要怕打烂)坛坛罐罐”,就代表家当物品。二是以特征代本体。如“(两个)红领巾(跑了过来)”,就代表戴红领巾的孩子。三是以专称代通称。如“(北京应该多建几个)王府井”,指代繁华的商业街。四是以具体代抽象。如“(拉萨出现英语热,喇嘛也学)ABC”,指英语。
借代在语言表达上的作用是简洁形象,生动风趣。例如说“(丢了)乌纱帽”,就比说“官位、职务”要风趣戏谑。“(搞好)菜园子,(丰富)菜篮子”,要比说“蔬菜种植”和“蔬菜供应”要形象通俗。“勒紧裤腰带”指“挨饿”,有了直接的动作形象,就更加传神。“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指代“结束、完成”,也更加别致生动。
3、比拟:“变个脸”
比拟是把一种事物当成另一种事物加以描绘说明。例如王之涣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就把“折柳”的羌笛曲调人格化,巧妙地说似乎它也在“怨”。
比拟中把物当做人来描绘说明的叫拟人,把人或物当做另一物体来描绘说明的叫拟物。例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钱钟书《围城》:“这辆车久历风尘,该庆贺古稀高寿,可是抗战时期末便退休。”这些就是拟人的写法。又如毛泽东说:“我们每到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老舍《牺牲》:“美国博士几个子儿一个。”这些就是拟物的写法。
比拟的作用主要是使情感表现多样化,使事物描绘形象化。
偏重于语句形式变化和特色的修辞格包括对偶、排比、反复、回环、顶真、粘连、镶嵌等。
4、对偶:“比翼双飞,共结连理”
对偶是将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排列起来,也就是“对仗”。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而没有对偶是不成其为对联的。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各地异彩纷呈的对联,因为对偶的精妙,获得了普遍称赞。比如来自内蒙古和黑龙江的对联:“碧草毡房,春风马背牛羊壮;苍松雪岭,沃野龙江稻谷香。”其中“碧草”对“苍松”,“毡房”对“雪岭”,色彩参差,音节整齐,把茫茫草原和白山黑水的美景尽收眼底。“春风马背牛羊壮”和“沃野龙江稻谷香”不仅形式上协调匀称,语音上也圆润动听。
5、排比:“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与对偶不同,排比常常有相同的词语或结构,形成成串而不是成对的语言表达形式。民歌中的呼唤式唱调常常用排比实现,比如江苏民歌《啥花开来节节高》唱道:“啥花开来节节高?芝麻花开来节节高。哈花开来像双刀?扁豆花开来像双刀。啥花开在青草里?荠菜花开在青草里。啥花开在太湖梢?野菱花开在太湖梢。”除了句子排比,句子成分也可以多项并列,如“劳之,来之,臣之,直之,辅之,翼之”(《孟子》)就是动词并列的用法。排比语句之间的关系,有的是并列的,有的是承接的,有的是递进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通过排比,使得文气贯通、一泻千里。
上面说的这些修辞手法有时不容易区别。一方面是因为彼此往往可以结合起来使用,另一方面也因为彼此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比喻”和“借代”
比喻有不同的小类:用“像、如”等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比喻叫作明喻。例如“他就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天黑得像口锅”等。用“是”等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比喻叫作暗喻。例如“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失败是成功之母”等。只出现喻体且没有连接词的比喻叫作借喻。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中国戏曲艺术的)活化石”等。
借代和借喻中都有“借”,但是借喻是用跟本体相似的另一个事物来打比方,借代则是用本体的特征或一部分来做代表。比喻中本体和喻体之间可以用“像、是”等连接,而借代虽然也有被代表的事物和用来做代表的事物两部分,但本体通常不出现。所以看起来差不多的“喉舌、手足”是借喻用法,“口齿、手脚”就是借代用法。歇后语中的语义双关,比如“兔子的尾巴(长不了)”,“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也多是通过比喻形成的,不是借代。
“比喻”和“比拟”
比喻和比拟中都有“比”,但是从意义上看,比喻是打比方,把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相似的事物;而比拟则是“变脸模仿”,把人写成物或把物写成人。而从形式上看,比喻可出现“本体+连接词+喻体”,也可只出现“连接词+喻体”,而比拟则只出现“被模仿的拟体”,即人或物的动作或状态,既不出现本体,也没有连接词。所以可以这样来检验,如果能将某个“连接词+喻体”的结构插在相应的拟体之前,原句就是比拟。例如“战犯们在狂吠”可以说成“战犯们像疯狗一样狂吠”,所以原句就是比拟,后句就是比拟加比喻。
“借代”“借喻”和“象征”
象征是指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事理。比如“东方红,太阳升”就是一种象征。有时候象征跟借代和借喻不容易区别,因为三者都是只出现征体、借体和喻体,不能或不必出现被征、被代、被喻的本体。
象征和借代的区别主要在于:借代所代的事物确定;而象征相对隐晦、含蓄,需要琢磨才能体会;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之间只有表面的联系,象征的本体和征体之间是一种深层次的联系;借代是名词性的,只限于句中,而象征的范围可以扩大到整个句子,甚至全段和全篇。
象征和借喻的区别主要在于:借喻一般都可以补出省略的本体和连接词,但象征的征体和象征物之间的关系却比较复杂,也很难补出被象征物。例如毛泽东《目前形式和我们的任务》:“当天空出现乌云的时候,我们就指出:这不过是暂时的现象。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头。”“乌云”象征着反动势力,“黑暗”象征着腐朽的旧社会,“曙光"象征着中国人民革命即将胜利的希望。这些被象征物都没有办法用比喻的形式补出。
(四)词语的“色彩义”
语言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通常在其固有词汇意义之外还包含由于人们的主观态度而产生的附加意义,这就是词语的“色彩义”,包括“语体色彩”、“感情色彩”和“形象色彩”等。
1、词义的语体色彩
词的语体色彩分为口语色彩和书面语色彩两种基本类型。带有口语色彩的词语经常用于日常交谈,也经常用于比较口语化的文学作品和一般文学作品的对话描写。带有书面语色彩的词语经常用于比较庄重、正式的交际场合。例如“脑袋一头颅,歇一休憩,溜跶一徜徉,好看一美丽”,前一个就是口语词,后一个就是书面语词。至于不带任何语体色彩的词语就是通用词,即通用于口语和书面语的词语。比如上面的词说成“头、休息、散步、漂亮”,就是通用词。
2、词义的感情色彩
词的感情色彩中最主要的是褒义色彩和贬义色彩。褒义色彩表现的是肯定、赞许、喜爱的态度;贬义色彩表现的是否定、贬斥、厌恶的态度。比如“团结”和“勾结”都有人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而联合起来的意思,但前者专指好人之间的联合,带有褒义色彩,后者专指坏人之间的联合,带有贬义色彩。又如“成果、聪慧、顽强、鼓励”等都是褒义词,而同义的“后果、狡猾、顽固、怂恿”等都是贬义词。至于有些没有感情色彩的词就是中性词,这样的词在词汇中占大多数,如“人、桌子、联合、制造、大、小”等。准确地选用含有褒贬意义的词语,可以鲜明地表现出爱憎的感情,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褒贬词语选择不当则会造成错误或误会。
3、词义的形象色彩
词的形象色彩指由词内部的组成成分所引起的对事物视觉形象或听觉形象的联想。张爱玲说过:“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葱绿”和“桃红”会使人联想到青葱和桃花的颜色。有时两个或几个词的所指对象相同,但因词的内部组成成分不同,就可能带上不同的形象色彩。比如北京颐和园里有一座石拱桥叫“玉带桥”,许多人又把它叫作“罗锅桥”,两个词语同指一座桥,但却给人以不同的形象联想。在语言中,用摹状、拟声方法构造的词语大都具有明显的形象色彩。比如“天蓝、橘黄、鹅卵石、狮子狗、马尾松、席卷、鼠窜、鼎立”等是以摹状方法构造的词语,都会引起人们对事物视觉形象的联想;“蝈蝈、布谷鸟、乒乓球”等是以拟声方法构造的词语,都会引起人们对事物听觉形象的联想。动词也有形象色彩,宋祁有一句诗“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这句诗“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就是因为“闹”字富有生动的形象感和鲜明的感染力。
(五)语言与文化
语言是民族的,植根于与之同生共长的民族文化之中,民族文化的一切因子无不像血液一样渗透到民族语言的每一个方面。
1、语言与民族精神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能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每个民族都热爱自己的语言,并且把她和民族尊严联系起来。不会说本民族语言是富于民族感情的人所不能容忍的事情,而会说本民族语言却不说本民族语言,反而去说别人的语言,甚至是入侵者的语言,那么任何正直的人都会认为是一种可耻的行为。所谓“汉儿学得胡儿话,却向城头骂汉儿”,就刻画了这种民族败类的丑陋嘴脸。都德的《最后一课》大家都熟悉,其中教师和学生们共同表达的对祖国的眷恋和对民族语言的热爱就是完全交织在一起的。从反面来看,历来民族沙文主义政权又总是千方百计通过种种高压手段试图消灭被压迫民族的语言,以此磨灭他们的民族意识,从而达到同化被压迫民族的目的。沙皇俄国和二战期间的德日法西斯就都推行过这样的政策。当然这种政策的效果往往是相反的,只能激起被压迫民族的反抗,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民族的语言。
2、从语言看民族文化
通过文字和词语,人们往往可以发现早期民族文化的痕迹。如夏商周三代文献很少,但从现存的语言材料就可约略窥见汉民族古代社会的一些情况。如古代文献中对奴隶有“臧、获”的称呼,说明奴隶最初是指战争中的“猎获物”。中国很多没有文献的少数民族的历史也可以通过语言材料来窥见。例如独龙语“结婚”一词的意义为“买女人”,这就反映出独龙族过去的婚姻制度。苗语中女性词总是放在男性词的前面,如“夫妻”要说成“妻夫”,“男男女女”要说成“女女男男”,这和苗族历史上女性的地位要高于男性有关。
至于通过语言文字直接了解文献所记载时期的民族文化,更是研究文化的重要途径。比如“好”字,《说文解字注》:“好,本谓女子,引申为凡美之称”,表明古人早就有男人主导的审美意识,即以女人为美。女子美,而人皆爱美,所以“好”字破读为去声又可以表示“喜爱、喜好”的意思。再比如词语意义的引申也反映特定的文化风俗。我国南方民间普遍有喝茶习惯,种茶树须用种子,不能幼苗移植,这就象征了“执子之手,与子携老”的理想婚姻,于是“吃茶”就引申出女子受聘定亲的意思。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的山歌:“小娘子,叶底花,无事出来吃盏茶。”俗谚有所谓“一女不吃两家茶”。《红楼梦》第廿五回中王熙凤对林黛玉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其中的“吃茶”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3、从民族文化看语言
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在词语上表现最为明显。一种情况是相同的事物不同民族用不同的词语,这只能从民族文化角度来解释。比如英语和汉语的亲属称谓词语就很不一样,汉语中表亲关系泾渭分明,表兄和表弟,表姐和表妹,区别甚严,既要说出性别,还要分出大小,而英语却笼统称为“cousin”。再如同一条光谱,汉语划分出七色,英语是六色,有的语言只分冷色和暖色两种。另一种情况是不同语言中似乎相同的词语实际的意义和用法可能很不相同,这也往往需要从民族文化意识来解释。比如“冰”和“玉”在中国人的眼里代表高尚和纯洁,所以才有“冰清玉洁”、“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样的词语和句子。对此外国人就可能很难理解,有位外国诗人就把“一片冰心在玉壶”翻译成了“一颗冰冷的心在玉石做的瓶子里(an icy heart in vase of jade)”,因为在外语中这两个词并没有这样的比喻意义。
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在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上表现得也很明显。比如中国人自古就有对己谦对人恭的表达习惯,明明做了一桌好饭菜,却对客人说“没有什么好吃的”;明明自己有能力胜任,偏偏要说“才疏学浅、力所不及”;碰到别人夸奖自己总是说“哪里哪里、不敢当、过奖了”之类的话。而西方人的表达则比较坦率,如招待客人,一定会说“这可是精心准备的饭菜”;如受到别人表扬,包括别人夸奖自己长得漂亮,总是会说“谢谢”,非常乐意地接受别人的赞扬。这是社会心理对语言表达产生影响的例子。再如西风吹来,给亚洲东部地区带来的是花木的凋零和冬天的肃杀,而在西欧国家,恰恰是西风唤醒了昏睡的冬天,迎来明媚的春光。这样不同地区的人们自然对“西风”就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汉语中“西风”总是用来比喻腐朽衰败的事物,表达凄凉悲伤的心境,如“昨夜西风凋碧树”。而英国诗人雪莱著名的《西风颂》,则把“西风”当作春天的使者,借以抒发豪迈、奔放的情怀。这是地理文化对语言表达产生影响的例子。
1、下面的示例一个是原文,另外给出的是某人提出的修改建议。你认为这些建议合理吗?是原文的句式好,还是改动后的句式好?
原文:抗日战争期间,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铁蹄下,四川人常称的“下江人”大批涌到重庆。鲁迅先生说过:“野人怀土,小草恋山。”背乡离井的人怎能不怀念落入敌手的故乡国土?这“怀乡”之情中,也包括从儿童时代就培养出来的家乡口味。(曹靖华《小米的回忆》)
修改建议:
①把第三句改为“故乡国土,背乡离井的人怎能不怀念?”②把第四句改为“儿童时代就培养出来的家乡口味,也包括在这‘怀乡’之情中”。
解析:
改动后较好,①改动后突出强调了倒装部分。②改变了句子的节奏,使句子更为和谐。
2、请说出下面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如果是比喻,说出是哪种比喻方式。
(1)她不是笼子里的鸟,笼子里的鸟,开了笼还会飞出来。她是绣在屏风上的鸟——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死在屏风上。(张爱玲《茉莉香片》)
(2)薇龙那天穿着一件瓷青薄绸旗袍,给他那双绿眼睛一看,她觉得她的手臂像热腾腾的牛奶似的,从青色的壶里倒了出来,管也管不住,整个的自己全泼出来了。(张爱玲《沉香屑》)
(3)阳婆把胭脂抹了一河,便匆匆地落了山。(魏继新《夜河》)
(4)清香落在人的心灵上比秋雨还要阴冷。(牛汉《悼念一棵枫树》)
(5)总有月夜,世界有一半浸在银子里,另一半浸在墨汁里。(苏叶《告别老屋》)
(6)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7)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8)(孔雀)翘起尾巴,光辉灿烂,但后面的屁股眼也露出来了。(鲁迅《看书琐记》)
解析:
(1)(2)(3)(5)(6) (8)为比喻句,分别是暗喻、明喻、借喻、借喻、明喻、借喻。
3、指出下面这个通知在语体色彩和感情色彩方面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通 知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苏杭一带,游客如织。我地区许多单位纷纷行动,组织参观游览。现在我们接到上级《关于严禁以参观、学习等名义去风景区游山玩水的通知》,我们认为这个通知是非常及时的,十分必要的。它对于我们纠正不正之风,必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决定将该通知转发给你们;希望我局下属各单位都不要以任何名义组织参观旅游。
改为:
通 知
本月,我地区许多单位纷纷组织外出参观旅游,现接到上级《关于严禁以参观、学习等名义去风景区游山玩水的通知》,特将该通知转发给你们,望局下属各单位都不要以任何名义组织参观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