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强化
一、一周内容概述
本周学习的是两篇古代小说《柳毅传》和《促织》。
学习这两篇小说时,应抓住两位作者独特的个性和写作技巧去切入主题,分别领会其独特的“道”和不拘格套的“性灵”。阅读时应透过其虚幻美妙的艺术迷雾去体察作者内心深处的“孤愤”和作者的美好愿望,而这一切的理解,都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历史背景。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探讨文章主旨
《柳毅传》是一篇描写人神恋爱的富有神话色彩的传奇小说。它通过落第书生柳毅偶遇龙女、传书洞庭、龙女变人与柳毅结为夫妇的情节描写,曲折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妇女遭受虐待的社会现实,歌颂了见义勇为、救人危难的侠义精神,赞扬了知恩必报、忠于爱情的高贵品质,表达了男女要求婚姻自主的进步思想。作者把灵怪、侠义和爱情三个方面的题材结合在一起,以新奇、曲折的情节,把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用神话的题材,幻想的形式,夸张想象的手法,艺术的反映人生。
《促织》情节跌宕起伏,曲折多变,写尽了成名一家的不幸遭遇。随着成名一家由悲到喜,由喜到悲,悲极复喜情节的展开,矛盾不断发展,趋于激化,从而使成名在经济上、肉体上,特别是精神上所受的摧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深刻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反动本质。
(二)把握主要内容
1、《柳毅传》
第一部分:(1—3)写柳毅偶遇龙女,受托传书。
第一层:(1)写柳毅应考落第,路遇意外。
第二层:(2—3)龙女悲诉,柳毅答应传书。
第二部分:(4—8)柳毅传书,龙女终得救。
第一层:(4—5)柳毅到龙宫传书陈情,宫中人为龙女遭遇悲痛。
第二层:(6)钱塘君大怒,奋飞泾水为侄女报仇。
第三层:(7—8)龙女得救,钱塘君讲述战斗经过。
2、《促织》
故事起因:(1)宫中尚促织之戏。
故事开端:(2)成名因无促织受苦。
故事发展:(3—4)成名求卜得虫。
故事高潮:(5—7)成子魂化促织。
故事结局:(8)成名因祸得福。
(三)知识积累
1、《柳毅传》
(1)一词多义





(2)古今异义词
①既而将诉之于舅姑

②当如亲戚耳

③毅不告其实

④自然蛾眉

⑤歔欷流涕

(3)通假字
景从云合(景:同“影”)
帘以水精(精:同“晶”)
飨德怀恩(飨:同“享”)
从此已去(已:同“以”)
(4)偏义复词
俯仰唯唯(俯仰:偏指“俯”,低头)
(5)词类活用
而夫婿乐逸(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景从云合(景、云:均为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像云一样)
诚怛人心(怛:使动用法,使人伤心)
而能急之(急:意动,以之为急)
愿得生归(生:名词作状语,活着)
东望愁泣(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引别东去(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夫乃止毅(止:使动用法,使……止步)
(6)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妾,洞庭龙君小女也
吾君,龙也
君,义夫也
此灵虚殿也
②被动句
今日见辱问于长者
为奴婢所感
为夫婿所薄
为顽童所辱
③状语后置句
牧羊于道畔
束以他物
停于大室之隅
雕琉璃于翠楣
见大王爱女牧于野
乃访于洞庭
④省略句
乃置书(于)囊中
何故不知(之)知
牵锁(于)玉柱
既而将(之)诉于舅姑
⑤定语后置
时有宦人密侍君者
2、《促织》
(1)一词多义

(2)古今异义词
①因责常供

②股间脓血流离

③村中少年好事者骈养一虫

三、难点知识剖析
1、《柳毅传》
(1)人物形象分析
柳毅:自己失意潦倒,路见龙女不幸,主动询问,关心弱者;知龙女惨遇,慨然应允传书请求,扶危济困;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下洞庭传书,恪守承诺。这些充分表现出柳毅是一个急人之困、见义勇为的“义夫”形象,作者把他作为人格美的化身了。
龙女:美丽善良,身遭不幸,但又不甘任人摆布,荒郊野外,人烟稀少,坚忍不拔,等候希望之光的闪现,是一个敢于揭露控诉,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
钱塘君:勇猛刚烈,嫉恶如仇。作者在钱塘君身上寄托着人民的愿望和理想,是破坏旧秩序,为自由、幸福开辟道路的力量的化身。
(2)课文主题探讨
观点一:小说中作者同情龙女的不幸遭遇,创造了侠义的柳毅这个人物,使之代为传书,并特意塑造了钱塘君这一具有神奇本领的猛士,让他去严惩了泾川次子全家,使龙女得以获救。这都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妇女悲惨命运不忍坐视的态度,同时还可从钱塘君解救龙女的活动中,看到一种用暴力去复仇的激烈的反抗意识。另外,从龙女的不幸遭遇的根源上看,小说在一定程度上也表露了反对由父母包办的婚姻制度,要求男女婚姻自主的进步思想。
观点二:作品尾处是这样写的:“陇西李朝威叙而叹曰:五虫之长,必以灵著,别斯见矣。人,裸也,移信鳞虫。洞庭含纳大直,钱塘迅疾磊落,宜有承焉。嘏咏而不载,独可怜其境。愚义之,为斯文。”可见作者是感于“义”而为文的。柳毅仗义传书自不必说,龙女追求爱情的过程也是讲情义、求报恩的过程。钱塘君虽粗暴鲁莽、刚烈凶悍,但他为龙女复仇,也是满腔“义”愤。钱塘君是一位宽厚、仁义的父亲。在他对柳毅真诚感谢时,曾作歌道:“荷贞人兮信义长,令骨肉兮还故乡。齐言惭愧兮何时忘!”这也表明他对“义”的推崇。所以说,小说的主题不像“观点一”所说,而是歌颂了人类包括“义”在内的美好道德情操。
2、《促织》
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一)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比较,赏析本文选材角度的独特。
明确:封建统治者征粮征物、县令严限追逼、差役下乡催索,这是封建社会中司空见惯的现实生活,这类题材是前代和与蒲松龄同时代的一些进步作家经常涉及的,唐代柳宗元的散文《捕蛇者说》算得上是一篇不同凡响的作品。柳宗元没有写征粮征物,而是写征蛇,通过捕蛇人蒋氏之口,写出毒蛇虽毒,但比不上徭役、赋税之毒,从而深刻地揭露了官吏横征暴敛对百姓的迫害,一句“苛政猛于虎也”,发人深省。《促织》的选材角度与《捕蛇者说》相比,又高明多了。因为征毒蛇毕竟因其有“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的疗效,而征促织又为何故呢?不过供统治者斗之一笑罢了。统治者一笑,百姓付出的是身家性命,百姓的生命还不如一只小虫,深刻地揭露了皇帝、官府对人民的迫害。总之,以征促织为题材,高于征蛇,更高于征粮征物,这样的选材,体现了蒲松龄的艺术匠心。
(二)赏析本文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
文中哪些地方是用超现实笔法表现出来的?这样行文有何好处?你的看法如何?
明确:①神巫指拨得佳虫。②成子魂化促织。这两处想象使主人公绝处逢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反映了作者对被压迫者的深切同情,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良好愿望。
求神问卜,虽带有迷信色彩,但作者并非宣扬迷信,而是借奇幻的想象寄托作者的“孤愤”,揭露、抨击现实社会的黑暗丑恶的;成名一家遭受的大苦难,精神所受的大折磨,不是因为别的,仅仅是因为皇帝的一点小小的爱好、小小的乐趣,成子魂化促织正是大苦难与小乐趣的矛盾无法解决的产物,有了这头小促织,皇帝的小乐趣得到了满足,成名的大苦难才能中止,这是荒唐的,却又是深刻的;这是可笑的,却又揭露了血淋淋的现实。因而,文中的幻想是现实生活的升华,是蒲松龄深化主题的匠心所在。
- 返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