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测试
高考解析
课件下载



  
专题一:光照图、时间、太阳高度

一周强化

一、光照图

  以太阳光照图为切入点,综合考查学生对区时、地方时、北京时间等的计算能力,以及运用于分析地球运动所形成的地理现象,在近几年高考出现的频率非常大。注意通过太阳光照图的分析,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图形的设计更加新颖,综合程度要求将逐步提高,高三复习备考中应予以高度重视。

  太阳光照图的类型有地球侧视图、极地俯视图、矩形投影图等多种类型,高考往往以此为切入点考查有关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以及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联系紧密的气候、水文、季风、洋流等自然地理特征。从而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突出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

1、太阳光照图的类型判读,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确定所属的半球:特别是极地俯视图抓住地球自转的方向;矩形图抓住纬度的变化特征。

  (2)确定日期:根据晨昏线的特点及极昼、极夜情况来确定。

  (3)确定地方时:根据已知经线及相邻经线间隔的度数,找到某一经线的地方时然后计算。

  (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2、太阳光照图是高考中经常涉及的重点知识,学生和老师都应该在复习备考中高度重视。

  (1)确定为重点知识点,重点训练。

  (2)研究高考题,以点带面,联系有关的知识内容。

3、晨昏线及其应用

  (1)晨昏线(圈)的产生

  由于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光能照射的一侧为昼半球,照不到的一侧为夜半球,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如图:

  (2)如何画晨昏线(圈):

  晨昏线(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并通过地心把地球表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半球(昼半球与夜半球),向着太阳一侧为昼半球,另一侧为夜半球,常用阴影表示,如上图。

  (3)判别晨线与昏线的方法:

  在晨昏线附近选择一个参照点,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观察此点,若由夜过渡为昼,则此线为晨线;反之,若由昼过渡为夜,则此线为昏线;如图,

  试判断OA与OB何为晨线,何为昏线?分析如下:在OA一侧选择一点C,C现位于昼半球,之后,C将逐渐进入夜半球,即由昼过渡为夜,OA是昏线;同理,D点现为夜,不久将过渡为昼,即由夜过渡为昼,则OB为晨线。

  (4)晨昏线上的特征

  晨昏线上各点的太阳高度角均为0度。

  赤道上晨线通过处的地方时(日出时刻)为6时,昏线通过处的地方时(日落时刻)为18时,即全年昼夜平分,各12小时。全球各地只在春、秋分时6时日出、18时日落,昼夜平分。

  晨线与昏线是以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对称轴东西对称分布,或者说,若某地日出时刻为X点,则日落时刻为(24—X)点,昼长为(24—2X)小时。

  (5)晨昏线是不断变化的

  日变化: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地球上某一点看来,晨昏线在地球表面是自东向西移动。如图所示:

  对北半球某地A来说,此时,晨线在A1地东侧,之后,当A从A1运动到A2时,晨线则位于它的西侧,即A从A1自西向东运动到A2,晨线则自东向西移动。

  年变化:

  由于地球在绕日公转过程中存在着黄赤交角,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晨昏线(圈)也随之变动,从而引起各地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对高中学生而言,要分清“两分两至”的晨昏线。如图所示:

  (6)晨昏线的运用

  判断季节(节气):

  一般来说,这类图反映的往往是二分日或二至日的情况。首先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图上经、纬度的分布特点来判定南、北极,再注意晨昏线(圈)在地表与特殊纬线的关系(如与极圈、极点的关系),就可判定季节(节气),进而可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判定地方时:

  从晨昏线与赤道交点推算时间。晨线、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分别是6时、18时,然后再根据“经度相差15度,地方时就相差1小时”和“东加西减”法则,推算某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

  判定日出日落时刻与昼夜长短:

  同一条纬线上任何两地的日出与日落的地方时,昼夜状况均相同。因此要求地球表面某地的日出日落的时刻,只要找出该地所在纬线与晨昏线的交点,判定交点的地方时即可。昼长夜长也可推算而知。

4、不同角度看到的太阳光照图

  “地球在宇宙中”是阐述地球的一个三维空间——宇宙中存在和运动的情况,从不同角度去观测,看到的效果各不相同。如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方向,而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是顺时针方向,因而要建立空间的概念,运用视角变换法才能正确掌握。

  6月22日,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太阳照射地球的光照图不同,如下图所示

二、时间

  地方时、区时、日界线等知识是中学地理学科的主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无论广东、上海还是全国文综小综合卷中的地理卷都考到了该知识点。随着人类交往密切,各科联系的加强,该知识点在生产、生活中得以广泛应用,因而成为近几年来高考重点考核的内容。该类题图象设计新颖,设问灵活,具体命题可能结合某一重大地理事件进行,往往以日照图为切入点,进行时间和空间上大跨度的综合考查,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的考查,高三复习时应予以高度重视。

  地方时的计算和日期的变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该知识点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题目选材容易,而且能很好地体现以能力测试为主,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几年高考试题都有体现,而且题目越来越灵活。

1、地方时的计算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同一纬线上东边的地点比西边地点先看到日出,东早西迟是计算地方时的关键。

  (2)明确地方时与区时的联系,先确定对应点的时区,求出时区差。

  (3)确定某一地点的地方时,该点可能是已知的,也可能是图中或题目条件中隐含的。

  (4)明确地方时的换算关系1小时/15°;4分种/1°;4秒/1′,“东加西减”。

  (5)计算过程注意相加大于24小时要加一天,相反,相减,不够减时,借24小时,日期相应退一天。

2、日期的变更

  (1)先确定日界线的位置即180°经线。

  (2)按地球自转方向越过日界线采用“东减西加”的原则。

  (3)注意越过日界线计算日期时,要注意星期的变化,月份的变化(大小月差异,平年与闰年的月份变化),年份的变化。

  (4)确定某一日期所占比例时除确定180°经线外,还要找到“零”时对应经线。

3、地方时的计算和日期的变更差错率较高,复习备考中学生和老师应从以下几方面突破。

  (1)确定为重点知识点,系统讲解,训练。

  (2)培养学生作辅助图解答地理问题的方法与技巧。

  (3)研究高考试题,探求该知识点的高考方向,并加大与其他相关内容的联系。

三、太阳高度

1、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黄赤交角:地球赤道面与黄道面成23°26′的夹角。

  (2)黄赤交角的影响:由于地球侧着身子公转,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一年之中,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能得到两次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上各一次太阳直射,其它地区均为斜射。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和两次直射赤道的时间分别命名为北半球的二分和二至日。

  (3)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大小,也决定了地球上五带的范围。若黄赤交角变小,则热带和寒带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及计算

  作为地球运动的结果,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近几年上海、广东及江苏大综合卷都有所体现。该类试题取材于人类生产、生活,突出考查学生运用地理基本原理、规律的能力,同时能进行科际的综合,代表高考命题方向——以能力立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高三复习中应予以高度重视。

  (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纬度变化:从被直射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季节变化: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夏至日最大,冬至日最小;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冬至日最大,夏至日最小;

    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但回归线上直射一次。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与应用,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这部分内容很容易和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相联系,从而取材于我们的生产生活,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可以作为考试的切入点,考查学科内与之相关联的内容,体现高考命题方向,复习备考中老师和学生都要高度重视。

  正午太阳高度的考查涉及以下几方面:

规律:从直射点往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距离越近(纬度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最值: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整个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值;相反,直射南回归线时,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整个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值。

公式:H=90°-︱φ-δ︱中φ与δ符号很关键,此外,两点间的正午太阳高度差等于纬度差。

影子的长短变化与方向: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大,影子变短;方向由太阳的位置确定。

地方时:一天之中太阳高度最大时地方时为12时。

  楼间距离要抓住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小。

  (3)北半球的地理纬度等于该地观测北极星仰角度数的数学方法证明

  我们经常用北半球的地理纬度等于该地观测北极星仰角度数这一结论来解题,证明这一结论,用数学方法简洁明了。绘图如下:

  (1)设A为北半球任意一点(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N为北极点,那么OC为赤道平面。北极星在ON的延长线上,OB⊥OC∴α+β=90°

  (2)过A做球面切线,并与ON延长线相交于B,即AB⊥AO,θ+β=90°。因为北极星距离地球无限远,从北极星分别射向N、A的光线平行,那么γ角即是看北极星的仰角。α为A地的地理纬度。因为γ=θ(内错角),而θ+β=90°,所以γ+β=90°可得γ=α,即某地的地理纬度等于当地观测北极星仰角的度数。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