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解析:
(1)12月22日(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即昼长超过12小时,北半球各地昼长均小于12小时。
(2)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越大,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即各为12小时)。
(3)丙、丁两地相对来说离赤道较近,昼夜长短变化比甲、乙两地小,而且丙地更接近赤道,纬度更低。甲地昼夜长短变化最大,纬度最高。
答案:(1)D (2)B
2、(2002年上海春季11)造成上题四地白昼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①地球公转②地球自转③黄赤交角的存在④地方时的不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
(1)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有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变化。(2)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是由地球公转时地轴始终倾斜,并与轨道平面呈一夹角,即66° 34′(与黄赤交角互余),同时地轴倾斜方向始终不变所致。
答案:D
3、(2002年上海12)在北纬30°附近的日光城拉萨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能,尽可能使一年内正午太阳光与集热板保持垂直,集热板与地面夹面的调整幅度为( )
A.23.5° B.30° C.47° D.60°
解析:
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南北界线为南、北回归线(即南北纬23°26′的纬线),全年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为46°52′,接近47°,北回归线以北(南回归线以南)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幅度约47°,因此,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板要随季节变化而调整与地面的夹角,调整幅度为47°。
答案:C
(1)该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_______,出现极夜现象的纬度范围大致是:_______。
解析:
图中北极圈以北为黑夜,由此可见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北极圈内为极夜。
答案:23°26′S(或南回归线) 66°34′N~90°N(或北极圈及以北地区)
(2)此时,90°E的区时是_______月_______日_______时,北京时间是_______时。
解析:
据图可知,此时为12月22日,90°E为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即为12时。北京时间为120°E的地方时。北京时间与90°E相隔30°经度即2小时,按东早西晚原理,北京时间为12时+2时=14时。
答案:12 22 12 14
(3)此时,赤道与晨昏线相交点的经度分别为( )
A.45°E、135°W B.135°E、45°W
C.60°E、120°W D.0°、180°
解析:
赤道上昼夜等长。即太阳升起为6时,此地为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已知90°E为12时,晨线与赤道交点为6时,即该交点距离90°E为90° [(12—6)×15°=90°],推算出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0°。依理推出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180°。
答案:D
(4)此时,与上海处于相同日期的经度范围为( )
A.90°W向东至180° B.0°向东至180°
C.90°W向东至90°E D.0°向东至90°E
解析:
两天的分界线为180°经线和0时所在经线,只要推算出0时所在经线,该问题就可以解决。90°E为12时,0时所在经线距离12时的经度为180°(12×15°=180°),由此可见0时所在经线为90°W。
答案:A
(5)此日,会出现的地理现象是(多项选择)( )
A.黄赤交角略微变小
B.东京白昼时间比悉尼长
C.上海的日出时间比北京晚
D.上海的正午太阳高度一年中最小
E.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呈反时针方向流动
F.地球自转线速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解析:
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在一定的时间内,黄赤交角是不变的,排除A项。南半球的悉尼此时昼长夜短,北半球的东京昼短夜长,排除B项。北半球此时昼短夜长,纬度越高,夜越长,日出时间越晚,排除C项。
答案: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