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1999年全国高考)东汉初年,迁移到河套和陕西、山西北部一带同汉族人民交错居住的是( )
A.鲜卑 B.南匈奴
C.北匈奴 D.羯
解析:
本题从少数民族内迁同汉族杂居的角度设题,旨在考查考生准确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备选项中少数民族内迁后的居住区域。备选项A、B、D代表的少数民族都是东汉初年开始内迁,但内迁的区域不同。东汉初年,匈奴族分裂为南北两部后,北匈奴仍旧居住蒙古高原,南匈奴则内迁河套和陕西、山西北部一带同汉族杂居。由此分析可得正确答案B。
答案:B
例2、(2000年全国高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大宗,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及中原),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官、北面官),以国制(辽朝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
材料2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50
材料3 燕蓟之地陷于胡虏且百年而忘南顾之心者,戒狄之法大率简易,盐粬俱贱,科役不烦故也。
——余靖:《武溪集·论河北榷盐》
回答:
(1)辽实行南北双轨政治制度的原因是什么?评价其历史作用。
(2)材料3所述燕蓟之民忘“南顾之心”的原因是否全面?为什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准确阅读理解材料、以及依据有效信息和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中的“原因”,需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去分析,如马克思曾说过:“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恩格斯曾指出:“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评价其作用”应从有利于契丹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方面去归纳。第(2)问中的“原因是否全面”很显然不全面,“为什么”在材料中有明确信息。
答案:
(1)契丹征服者一时尚不能适应被征服地区先进的封建文明,于是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实行双轨政治制度分别管理。这种承认汉法、设置南面官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并促进了契丹社会向封建制过渡,有利于民族融合。
(2)不全面。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即辽政权放弃落后的生产方式,仿行汉法,逐渐向封建制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