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测试
高考解析
课外拓展
课件下载



  
《变形记》《墙上的斑点》

一周强化

一、一周内容概述

  本单元通过学习两篇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表现主义小说《变形记》和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目的在于让学生全面了解当代世界文学的发展和变化,开拓视野,理解和掌握世界各民族文学的优秀成果,吸收西方现代文化的精华,尊重世界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学习《变形记》,要注意细致体会小说体现的表现主义艺术特征,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学习《墙上的斑点》,要注意在了解意识流小说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把握小说的篇章结构,理解本文的主题。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探讨文章主旨

  《变形记》

  小说的主旨,不同的读者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有着不同的体验和诠释,大约有如下几种:

  (1)格里高尔始终关心着家庭、怀恋亲人,可是亲人最终却抛弃了他,对他的死无动于衷,而且决定去郊游。这种人情反差,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致使亲情淡漠,人性扭曲。

  (2)格里高尔变形后,母亲很无奈,父亲狂怒,妹妹厌弃他,这就撕破了资本主义社会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显示了人性的自私、冷漠和残酷。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维护家庭的纽带并不是家庭的爱,而是隐藏在财产共有关系之后的私人利益”和唯利是图的社会的本质。

  (3)表现人对自己命运的无能为力,人失去自我就处于绝境。

  (4)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无利于人,自行死亡;一家人重新工作,走向新生活;存在就是合理,生活规律是无情的。

  《墙上的斑点》

  小说通过一些琐碎、繁杂的思维来表现现实生活,在意识流中对生命、现实、文学等作了深沉的思考。在意识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人生的思索,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于自由、理想的追求。在这里,现实是繁杂的,令人烦恼的,但我们还是应该“赞赏着现实,赞赏着身外世界,因此,即使到了这种地步,生命也没有结束”。

(二)、把握文章内容

《变形记》

  这篇小说原文已把它分成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巨大甲虫”,既惊慌又忧郁。父亲发现后,非常厌恶他,把他赶回了房间。

  第二部分:写格里高尔变了,养成了甲虫的习性,却保留了人的意识。他失业了,仍关心着怎样还清父亲的债务,送妹妹上音乐学院。可是,一个月后,他成了全家的累赘。父亲、母亲、妹妹对他改变了态度,对他是极度冷漠和恼怒。

  第三部分:写为了生存,家里人只得打工挣钱,并且忍受不了格里高尔这个负担。原来一直爱着他的妹妹竟然提出把他弄走。格里高尔又饿又病,陷于绝望。最后,“他怀着深情的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死了。父亲、母亲、妹妹开始过着自己的新生活。

  小说发展由两条线索交互展开: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成为累赘——绝望死去;家里亲人在格里高尔变形后惊慌、同情——逐步憎恨——把他处理掉。

《墙上的斑点》

  随着课文中主人公对于斑点的猜测,文章可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了确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这个斑点,作者想起了冬天炉子里的火,想到了城堡塔楼上飘扬着的红旗,想到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

  第二部分:看到斑点好像一枚钉子留下的痕迹,就想到了一幅肖像画,想到房主和别墅。

  第三部分:看到斑点太大太圆,想到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想到遗失的东西、生活飞快的速度和来世。

  第四部分:觉得斑点很可能是一个圆形物或一片残留的花瓣,就想起了特洛伊城、莎士比亚、人类本能、伦敦的星期日、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第五部分:看到斑点是凸出在墙上的圆形,就想到了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以及学者。

  第六部分:仔细看斑点时,就觉得好像在大海中抓住一块木板。于是就想到树,想到树的生存。

  第七部分:最后,终于发现,墙上的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这种以斑点为中心的纷繁的意识活动形成一种立体的辐射结构。

(三)、理解难句含义

1、“一个早晨,格里高尔·萨姆达……一只巨大的甲虫。”

  卡夫卡的小说的开头往往是独特的,它们言简意赅而意蕴丰富,并直接切入事件最本质的矛盾。每一个开头都是平常的叙述口吻,却隐含着大大的“!”和“?”,给读者既带来震撼,又带来疑惑。这句话同样如此。人在一个早上便变成了虫,象征着在当时的社会里,像格里高尔这样的人随时会遭遇到各种灾难和厄运,他们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不安的睡梦”暗示了导致格里高尔“变形”的原因来自社会和生活的沉重压抑;“一天早晨”、“躺在床上”作为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显得并不明确、具体,使得作品所蕴藏的寓意和象征更加具有广泛性。

2、“不过话说回来,谁知道被解雇对我来说就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呢?……不过眼下我必须起床,因为火车五点钟开。”

  格里高尔工作勤奋,有责任感,为还清父债而忍辱负重。有自己的追求,有人生目标,他想还清父债就辞职,争取过“一身轻松”的自由生活。

3、“如今,格里高尔和母亲隔开了,……便掉下来摔在那张大桌子的中央。”

这一段突出了他为不能养家而忧虑,眷恋家人的心理活动,体现了他善良而又温情的性格。

4、“他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他的鼻孔呼出了最后一丝微弱的气息。”

格里高尔清醒地了解自己的处境,面对死亡也为家人着想,反映了他个性中坚强的一面。

5、“我透过香烟的烟雾望过去,……幻觉又浮现在我脑际。”

“火红的炭块”“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象征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烈的向往。

6、“我们两人一下就分了手,这种情形就像坐火车一样……我们就和老太太及年轻人分了手。”

暗示了作者对人际关系偶然性的感慨。

7、“我希望深深地,更深地沉下去,离开表面,离开表面的生硬的个别事实。 ”

  该句中的“表面”,“表面的生硬的个别事实”是指一种“客观的真实”(即墙上的斑点),在“我”看来,并非生活的最本质的东西,所以作者连用两个“离开”。“我希望深深地,更深地沉下去”,是指“我”要全身心地投入对生命的感悟。这句话,作者借“我”的意识流动,表明了自己的生存哲学,也让读者更好地体会到伍尔夫关于生与死的深沉思考。

三、难点知识解析

1、作者是如何塑造格里高尔这个人物的?

  格里高尔变成了大甲虫,但他还有人的意识。作者用心理描写的方法,刻画了格里高尔这个小人物的形象。首先,当发现自己变成了大甲虫之后,他惊慌、忧郁。他回忆过去的生活,怨恨自己“累人的差使”,为还清父亲的债而苦干。他清醒地想起床,赶车上班去。对于父亲的生气,他谦恭地恳求,尽快回屋。其次,他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自我责备。他还想着给妹妹实现“美梦”;他一听到家里人出去做工挣钱,就“羞赧和伤心得浑身燥热”;他“受到了自责和忧愁的压抑”,“最后在绝望中,他觉得整个房间开始绕着他旋转起来,便掉下来摔在那张大桌子中央”。第三,受重伤后,被亲人厌弃而绝望,空洞,平和。一只苹果陷在背上,他身负重伤,格里高尔终于被家人厌弃。妹妹一再说“我们应该设法摆脱它”。格里高尔“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他认为自己必须离开这里”,他的这个意见也许比他妹妹的意见还要坚决呢。在这个时候,格里高尔异常冷静,面对变形,面对家人的抛弃,面对死亡,格里高尔是平静的。作者所写的格里高尔善良,忠诚,富有责任感,对家人有无限的爱。

2、为什么读者会认为《变形记》看似荒诞,实际上真实可信?

  格里高尔一夜变成了大甲虫,情节是荒诞的。情节的发展,他与家人的冲突,更是荒诞的,甚至艺术细节也是荒诞的。一只苹果打在格里高尔的甲背上,陷了进去,一个多月后,还烂在甲背上。

  当一家人平平淡淡的生活,矛盾冲突不会出现,人性也显现不出来。但当一个人突出变故时,矛盾就开始了,冲突也就开始了。作者大胆想象,虚构了格里高尔变成大甲虫的故事,荒诞的情节,表现了人物之间的冲突,显示了人物的个性。母亲的无奈,父亲的狂怒,妹妹的厌弃,撕破了资本主义社会家庭表面的温情脉脉之网,显示了人际关系的自私、冷漠和残酷。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维系家庭的纽带并不是家庭的爱,而是隐藏在财产共有关系之后的私人利益”(思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和唯利是图的社会本质。

  在现代艺术的创作中,变形是一种怪诞的表现手法,是一种创造“距离”或“陌生化”的技巧。但是,作品从主观的内心感受出发,具有真实性。作者用写实的手法,不仅写出了主人的身份和心理,而且写出了甲虫的行动,符合甲虫的习性。即使写亲人的变化,也是符合社会生活的。这种荒诞变形的艺术构思和写实的叙述方式的结合,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使作品荒诞得令人震惊和信服。

3、“墙上的斑点”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以“墙上的斑点”为行文的辐射点,并以此作为引发思维流动和转向的“结”。由这个“结”,作品联结了众多的“意象”,众多的琐碎思维。但是,意识的流向并非凌乱,而是带有一定规律性。如作品写“墙上的斑点是一只钉子留下的痕迹,那一定不是为了挂一幅油面,而是为了挂一幅小肖像画”,并由此写出这幅肖像画的主人家的生活、旅行等。因此可以看出,意识流小说是以某一点作为辐射点来组织意识的流动的。文章中的“墙上的斑点”就起到了引发思维、结构全文的作用。也就是说,它是文章琐碎思维的纽带。

4、通过学习《墙上的斑点》,想一想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相比有哪些不同?

  (1)传统小说侧重于反映客观的现实生活;意识流小说强调反映人的主观精神。

  (2)传统小说强调故事的完整性,主张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来反映现实生活;意识流小说认为情节是无关
   紧要的,真正重要的是人物内心的活动和情绪感受的变化。

  (3)传统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段多样,心理刻画也在作者的理性控制之下,条理清晰,具有逻辑性;意
   识流小说只涉及人物的感受、记忆、想象、情趣、直觉、联想等精神活动,反映了人物内心的本来面目,难免晦涩难懂。

5、试找出《墙上的斑点》一文中具有哲理成分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弗吉尼亚·伍尔夫经常借助一种闪烁其词的风格,努力描绘那些在意识中不断跳跃流动的物象,使文本具有一种诡谲神秘,散漫不羁的特征。但由于时时处处流露出来的对生活的顿悟,却使这些平常而又奇特,琐屑而又稍纵即逝的无数个意象显出了一种强劲的穿透力。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笔下,那些惊人的哲理,常有以下作用:①用来引导过渡。如在对斑点展开联想之前,她写道:“我们的思绪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簇拥着一件新鲜事物,像一群蚂蚁狂热地抬一根稻草一样,抬了一会,又把它扔在那里……”这句话既说明了人的思维与意识的特点,也为自己后面的联想奠定了基础。②用来概括总结。例如当她的思路从斑点联想到木块上的裂纹,联想到木板,再联想到树及树的倒下后,写道:“即使到了这种地步,生命也并没有结束。这棵树还有一百万条坚毅而清醒的生命分散在世界上。”这个句子,是对前面一次连续的意识流动的提炼,从中揭示了生命的本质与意义。③用来突现并提升主题。《墙上的斑点》所要表现的是生命的神秘与不可控制,从而否定束缚生命的种种陈规陋习,追求生活的自由流畅,为此,在作品中,多次出现相关的哲理式句子,如“天哪,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准确!人类是多么无知!为了证明我们对自己的私有物品是多么无法加以控制——和我们的文明相比,人的生活带有多少偶然性啊”“人们在儿童时期就认为这些事物是正统的,是标准的、真正的事物,人人都必须遵循,否则就得冒打入十八层地狱的危险”“这里是多么宁静啊——假如没有惠特克年鉴——假如没有尊卑序列表”。这些句子,使文本的意义变得明确起来,使读者对作者头脑中的无数个印象也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