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测试
高考解析
课外拓展
课件下载



  
《等待戈多》(节选)《百年孤独》(节选)

一周强化

一、一周内容概述

  本单元学习两篇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荒诞戏剧《等待戈多》(节选)及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百年孤独》(节选)。目的在于让学生全面了解当代世界文学的发展和变化,开拓视野,理解和掌握世界各民族文学的优秀成果,吸收西方现代文化的精华,尊重世界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学习《等待戈多》要注意了解荒诞派戏剧的特点,体会文章表达的深刻内涵;学习《百年孤独》要注意体会魔幻现实小说与现实主义小说的差别,理解小说的主题。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探讨文章主旨

《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的作者贝克特出生于20世纪初,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人类所遭遇的劫难使他忧虑、迷惘,感到极大的悲观和绝望。而“二战”后西方社会信仰坍塌、物欲横流的现实,又使他和西方民众共同感受了未来的渺茫与无望。在这种情况下,他创作出《等待戈多》是毫不足怪的。了解了这种创作背景,对于理解文章主题也有极大的帮助。

  “这部戏剧就是表现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怎样等待戈多;戈多不来,他的本性就是他不来。他是被追求和超越现世以外的东西,人们追求他为了给现世生活以意义。”(罗伯·吉尔曼《现代戏剧的形成》)这段话告诉我们,这部戏剧的主题就是“等待”。“等待”,象征没有意义的生活。就是说该剧揭露了西方荒诞的社会面貌,揭示了“人类在一个荒诞的宇宙中的尴尬处境”。

《百年孤独》

  “百年”是因为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布恩地亚一家七代人在马贡多近百年的经历。在百年中,作品反映了马贡多镇的开拓、发展和毁灭,写哥伦比亚及整个拉丁美洲的愚昧落后,与世隔绝及被殖民者入侵的屈辱历史。作者所谓的“孤独”是对哥伦比亚国内外反动独裁政权的残暴的批判,也是对美国侵略者对拉美民族的政治压迫与经济掠夺的愤怒的呐喊。作者预示拉美人民将在自主、开放、科学和反殖民斗争中走向文明与觉醒。课文是节选部分。

(二)、把握文章内容

《等待戈多》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交待背景和人物。

  第二部分:无家可归、衣食无着:希望而失望、脱臭靴子、睡在沟里也挨揍、设想跳塔不成。

  第三部分:等待戈多而不见: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待的人、等的焦急、希望迷茫不可知。

  第四部分:非人的境遇:笑也不敢笑、幻想圣地中的幸福、无处倾诉的孤独、欲上吊而不能的尴尬、生死无奈、人权全无。

《百年孤独》

  节选部分分为五层,各层大意如下:

  第一层:墨尔基阿德斯带来望远镜、放大镜——布恩地亚进行武器试验、天文试验以失败告终,但发现地球是圆的。

  第二层:墨尔基阿德斯赠送炼金试验室——布恩地亚炼金失败。

  第三层:墨尔基阿德斯与死神的追逐及变衰老为年轻的神奇——布恩地率领全族人开辟道路失败而返。

  第四层:吉卜赛人再次来到马贡多村,带来墨尔基阿德斯的死讯。

  第五层:新吉卜赛人民展览神奇的“冰”——布恩地亚宣布:“这是我们时代的伟大发明。”

(三)、理解难句的含义

1、[乡间一条路。一棵书。

  [黄昏。(第一段开头舞台说明):

  《等待戈多》的这一舞台景象是荒诞的。空荡荡的舞台上,荒郊野外的乡间小路旁,只有一棵光秃秃的枯树。日薄西山,临近黄昏,场景笼罩在一片阴暗肃杀的“苍白”的光影下。象征着世界的荒芜残酷,人的生存环境的恶劣凶险。两个流浪汉在孤零零的枯树下等待戈多,如同被抛弃在荒漠的人生舞台上,充满荒诞和悲剧色彩。贝尔特称这种荒诞的舞台景象为“直喻”,赋予舞台道具以思想内蕴,寄托人物的情感。舞台的荒诞就是社会、人生荒诞的概括展现。

2、第一幕节选部分最后的一部分对话:

  “爱斯特拉冈 (焦急地)可是咱们呢?

  弗拉季米尔  你说的什么?

  爱斯特拉冈  我说,可是咱们呢?

  弗拉季米尔  我不懂。

  爱斯特拉冈  咱们的立场呢?

  弗拉季米尔  立场?

  爱斯特拉冈  别忙。

  弗拉季米尔  立场?咱们趴在地上。

  爱斯特拉冈  到了这么糟糕的地步?

  弗拉季米尔  大人阁下想要知道什么特权?

  爱斯特拉冈  难道咱们什么权利也没有了?”

  《等待戈多》的语言是荒诞的。如果说贝克特剧中的人物塑造、情节构成旨在表达人类生存状况的怪诞,那么他的戏剧语言也同样服务于这一目的,即揭示生存的无意义、思维的紊乱。在他的剧中,语言仅仅被人物用作消磨时间、忍受生活的文字游戏,语言已失去了交流思想和表达观点的最基本功能。在本剧中,人物语言常常充满了曲解、多余重复、互不联贯和自相矛盾。有些对话以问话的形式出现,提问对方多半是由于听不懂。

3、“爱斯特拉冈  咱们走吧。

  弗拉季米尔   咱们不能。

  爱斯特拉冈   为什么不能?

  弗拉季米尔   咱们在等待戈多。”

  戈多是什么?两个流浪汉又在等待什么?剧中说“戈多是一个救星,是一个希望”,“他要是来了,咱们就得救了”,“要是不来呢,咱们明天就上吊”。戈多似乎能给人以希望,但他却一直没有出场。戈多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是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寄托,是处于困境中精神上迷惑不安的“流浪汉”们对未来,对精神的一种期许。等待只能是无望而又无可奈何的等待。因为戈多根本不存在,戈多是人们为了安慰自己而编造出来的幻想。

4、“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这是马尔斯精心构思的《百年孤独》的著名开篇语句,它在整部作品的时空拓展、情节安排、人物关系、气氛营造等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5、“这块天地如此之新,许多东西尚未命名,提起它们时还须用手指指点点。”

  马贡多的兴衰史是哥伦比亚社会演变的缩影。小说的一开始,处于史前阶段的马贡多充满了落后、愚昧、迷信。居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劳朴实,与世无争。“这块天地如此之新,许多东西尚 未命名,提起它们时还须用手指指点点。”形象地反映了马贡多的愚昧、落后、与世隔绝的状态。

6、“他拽着两块铁锭挨家串户地走着,大伙儿惊异地看到铁锅、铁盆、铁钳、小铁炉纷纷从原地落下,木板因铁钉和螺钉没命地挣脱出来而嘎嘎作响,甚至连那些遗失很久的东西,居然也从人们寻找多遍的地方钻了出来,成群结队地跟在墨尔基阿德斯那块魔铁后面乱滚。”

  这句话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吉卜赛人用他们的“最新发明创造”当众所作的惊人表演,反映了以吉卜赛人为象征的殖民主义者把文明带入马贡多的同时,一方面改变了马贡多与世隔绝的状态,另一方面大量掠夺财富,愚弄和欺骗老百姓(吉卜赛人用两块磁石换走了一头骡子和一群山羊)。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这句话体现了魔幻现实主义“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原则。

三、难点知识剖析

1、通过学习《等待戈多》,联系以前学过的戏剧,比较一下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有什么不同?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1)传统戏剧有完整的戏剧情节,有丰满突出人物形象,有人物之间的性格或其他方面的冲突,“冲突即戏剧”;而荒诞派戏剧则几乎没有完整复杂的戏剧情节,没有完整的戏剧程式。

  (2)戏剧场面、舞台形象的不同。荒诞派戏剧不关心是否具有现实生活的真实,强调象征意义。

  (3)戏剧语言与人物表演不同。荒诞派戏剧采用了一种支离破碎的戏剧语言,表明对传统戏剧语言的反叛。

2、分析《百年孤独》是如何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奇异的幻想的?

  小说一方面真实地描绘了一些现实主义的景象,另一方面与这些真实的描绘交织在一起的还有许多奇幻的因素,比如它一方面真实地描绘了吉卜赛人的到来,带给小镇的热闹景象,逼真地描述了布恩地亚一次次做科学实验的情景,又描述了吉卜赛人拽着两块磁铁走家串户时,磁铁使“铁锅、铁盆”等纷纷从原地落下,木板因铁钉和螺钉没命地挣脱出来(被磁铁吸出来)而嘎嘎作响的情景。这种例子很多。这些奇幻的因素与真实的描写水乳交融,使作品呈现出一个似真似幻、亦真亦幻的魔幻的世界。“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就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

3、小说为何定名为“孤独”,造成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是什么?

  小说写了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充满神奇色彩的生活和经历,以及马贡多的开拓、发展和毁灭。布恩地亚家族一代又一代所特有的,就是一种“孤独”精神。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始终没有推心置腹的切磋商讨,没有心心相印的感情沟通,彼此之间缺乏信任和了解,缺乏关怀和支持。尽管也有许多人为打破这种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各自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作者用大量笔墨来描写这种孤独所造成的愚昧、落后、保守、僵化的现象,是为了让读者感受到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地亚家族和马贡多镇,而且渗入了整个社会,成为民族发展和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作者以“百年孤独”为题,意在引起读者思考:造成马贡多——实际上是拉丁美洲的缩影——百年孤独的原因,以及打破这种状态的根本途径。“百年”是什么意思?作家说,那是为了表示年代的久长,也就是说,拉丁美洲人民被压迫、被剥削的苦难岁月是漫长的。“孤独”又作何解释?作家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了这样一句话:“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有了这样的提示,我们可以从作品中寻找到造成拉丁美洲孤独的原因。《百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应该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像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