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测试
高考解析
课外拓展
课件下载



  
《孟子见梁襄王》《短文两篇》

一周强化

一、一周内容概述

  本周学习《孟子见梁襄王》和《短文两篇》。《孟子见梁襄王》中孟子以禾苗为喻,对梁襄王讲述了不嗜杀人才能统一天下的大道理。学习本文,要注意体会孟子运用譬喻以增强说服力的方法。

  《短文两篇》包括《齐人有一妻一妾》和《弈秋》两个寓言故事,故事情节紧凑集中,对话简练生动。讽刺辛辣,寓意深刻。学习时要注意领会这两篇短文的寓意,体会《孟子》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探讨文章主旨

  《孟子见梁襄王》是通过孟子见梁襄王之后,出来对人谈起他对梁襄王的感受以及他与梁襄王谈话的内容,表现孟子一贯的仁政思想:仁政爱民,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民心所向,就能天下无敌。

  《齐人有一妻一妾》主要讽刺官场中那种不顾礼义廉耻,以卑鄙的手段钻营富贵利达的人,揭露他们的丑恶灵魂。

  《弈秋》主要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说明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要一心二用。

(二)、分析文章结构

《孟子见梁襄王》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叙写孟子对梁襄王的总体印象:“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叙写孟子的仁政思想:“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叙写施仁政产生的巨大效果:“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三)、积累文言知识

《孟子见梁襄王》

1、重要实词

  苗矣      槁:干枯

  百姓引领而望之  引领:伸长脖子

  则苗浡然之矣  兴:起,挺起

2、重要虚词

  天于乎定    恶:副词,怎样

  天油作云    然:词尾,……的样子

3、一词多义

  

  

4、通假字

  然问曰   卒:通“猝”,突然

  然兴之   浡:通“勃”,奋发,振作

  水之就下  由:能“犹”,如同

5、词类活动

  孰能之   一:数词活用为动词,统一

《短文两篇》

1、重要实词

  则必酒肉而后反   餍:满足,饱食

  吾将良人之所之也  :暗中察看

  此其为餍足之也   道:方法

  秋         弈:下围棋

  思弓缴而射之    援:拉

2、重要虚词

  之东郭墦间     卒:最后

  今若此        若此:像这个样子

  非也        然:这样

3、古今异义

  良人者,所仰望终身也  仰望:古义是依靠,今义是抬头向上看

4、通假字

  则必餍酒肉而后    反:通“返”

  起          蚤:通“早”

  从良人之所之     施:通“迤”,逶迤斜行,此指暗中跟踪

5、文言句式

  良人者,所仰望终身也   判断句

  而相泣于中庭       介词结构后置

  而良人未之知也      宾语前置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判断句

  惟弈秋之为听       宾语前置

6、成语

  专心致志

三、难点知识剖析

(一)《孟子见梁襄王》中孟子是怎样运用譬喻阐述统一天下的道理的?

  孟子把诸侯的政治状况比作气候天象,而把人民比作在这两种环境气候下的禾苗,以禾苗的枯稿比喻人民在暴政下痛苦煎熬的生活,以禾苗的蓬勃茂盛比喻人民在仁政下的生活。把人民盼望不嗜杀的君比作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随后,作者又以水向下流比喻人民对仁君的归附。两个比喻都形神兼备,且又互相衔接,前一个比喻以天上雨水比喻君泽,后一个比喻以地下流水比喻民心,雨润禾苗,水流低处,都是习见之事,自然之理,既熟知,又贴切。总之,孟子的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直观具体,含义丰富,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对暴政的抨击,对仁政的期盼,对梁襄王的警示和诱导,都在这两个比喻中成功地得以实现。

(二)《孟子见梁襄王》有怎样的语言特色?

  本文的语言特色是犀利、直观,既深刻,又极具启发性。作者直率表达自己对梁襄王的印象,语言直截了当,毫不婉转曲折。对包括对梁襄王在内的统治者,孟子痛予抨击,指出“天下人牧,未有不嗜杀”的,一个“嗜”字,尽显统治者的狰狞面目、豺狼本质。在孟子看来,梁襄王缺乏人君应有的素质,平庸无能,故而语言浅显而又有启发性,以形象生动、熟习贴切的比喻来阐述道理。

(三)《齐人有一妻一妾》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

  《齐人有一妻一妾》不仅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而且描绘了人物的动作、情态和对白。人物的形象鲜明丰满,齐人丑恶的灵魂凸现。作者首先写了齐人对妻子的夸口:“则尽富贵也。”这就树立了一个极度膨胀的完美形象。第二,妻子的怀疑和妻妾的商量,对齐人的完美形象进行了第一次审视。第三,“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妻子的追踪和齐人真相的显露,对“良人”的形象又起到了一次“损害”的作用。第四,妻子的羞愧和痛骂,对齐人的形象进行了彻底的否定。第五,“良人”“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再一次地显示了齐人的丑态。文章就是以“良人”的自我展现与妻妾审视之间的矛盾,来揭示“良人”的丑恶,突出他虚伪的本质。

(四)试分析《短文两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齐人有一妻一妾》中有两重对比,一是齐人自身行为的对比:坟场的“乞”与妻妾面前的“骄”;真相与表象的对比,人物内在的品质与外表的庄重自夸的形象强烈的反差,达到美学上的滑稽效果,形成了尖锐的讽刺。二是妻妾与齐人在人生准则上的对比;齐人在坟场上乞食而没有丝毫的羞耻之感,甚至在足不出户的妻妾面前大吹大擂;而妻妾能够明大理,强调在追求“利”的同时,应该讲究正当的手段,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能苟且。两种道德标准的对比和碰撞,从更深层次上揭露了齐人的丑态,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立场。

  《弈秋》中的对比较为简单,主要是弈秋两个弟子态度上和学习结果上的对比。态度上一个是“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个是“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学习结果上,“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中心主旨更加突出,讽刺的意味更加深长。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