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强化
一、一周内容概述
1、“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导火线和全面发动,“全面夺权”和二月抗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干部下放。
2、林彪反革命集团;九一三事件;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及其转机、回升和成就;“批林批邓”;“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四五运动;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二、重点知识归纳
(一)“文革”发生的原因 (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1、根本原因:党内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的恶性发展。
2、60年代中期,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毛泽东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已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他要通过“文革”防止这一局面的出现。
3、林彪、江青一伙野心家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导致“文革”爆发。
4、理解:结合史实详解“文革”发生的必然性。
(1)历史原因:
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不长,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有待继续探索。中共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缺乏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以致在处理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新问题时,混淆不同性质的矛盾,导致了阶段斗争的严重扩大化。
(2)国际原因:
世界处于各种政治力量分化和改组的动荡之中,中国周边局势紧张。美国扩大侵略越南的战争,中国援越抗美。中苏两党关系中断,两国关系恶化。
(3)国内原因:
“文化大革命”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中共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已经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他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的复辟。林、江、康一伙别有用心地煽动和利用,最终导致“文革”的发生。
(二)“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1、标志
中共中央的两次会议是全面发动的标志。1966年夏,中共中央先后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发出开展“文化大革命”的“五一六”通知和《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这两个文件认为在文化领域和党、政、军各个部门都混进一批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提出“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这两个文件的颁发,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2、指挥部
由陈伯达、康生、江青、张春桥等人组成的中央文革小组。
3、先锋
红卫兵。毛泽东写信支持红卫兵的造反精神,红卫兵运动在全国狂热地掀起,形成了全国大动乱的局面。

(三)二月抗争
1、概况
1967年2月,国务院总理潭震林、陈毅、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挺身抗争,强烈批评中央文革小组的种种荒谬做法,力图抵制“文革”的“左”倾错误。江青一伙诬之为“二月逆流”,以“资产阶级复辟逆流”的罪名,组织对他们的围攻,进一步打击迫害老同志。
2、危害
(1)中央文革小组基本取代了中央政治局的职能。
(2)二月抗争被压下去后,社会上出现了更大规模的揪斗、打击、迫害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干部的浪潮。林彪、江青一伙把刘少奇定为所谓的“叛徒、内奸、工贼”,并在党的八届十二中全会上将他永远开除出党,造成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3、思考:如何评价二月抗争。
老一辈革命家的二月抗争,目的是为了纠正和制止“文革”“左”的错误的发展,反映了老一辈革命家出于对党和国家的高度责任感和正义感,坚决抵制“左”倾错误。由于毛泽东在当时坚持“文革”“左”倾错误,加上江青、康生一伙的阴谋活动,老一辈革命家的斗争目的不可能达到。二月抗争被诬为“二月逆流”,遭到围攻和压制。此后中央文革基本上取代了中央政治局的职能。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干部遭到进一步打击迫害,出现了中共党史上最大的冤案——刘少奇被开除出党,后被迫害致死。
(四)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1、背景——林彪反革命集团的形成
林彪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高级将领。建国后,主要在家养病,1959年庐山会议后取代彭德怀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文革”开始后,地位上升,并随着形势的日益混乱,他的夺权野心也极度地膨胀起来。他利用毛泽东的信任,排除异己,安插亲信,妄图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权。1969年,党的九大确定他为毛泽东的接班人,其势力达到极盛。九大以后,林彪集团加紧争夺权力,为毛泽东察觉。
2、经过

(1)1970年夏,九届二中全会上,林彪一反迎合毛泽东常态,坚持设国家主席,其集团成员也发言鼓吹,目的是由林彪当主席。毛泽东识破了他们的阴谋,在会上对其进行了严厉批判。林彪见势不妙,就策划武装政变。毛泽东、周恩来闻风,采取措施,粉碎了这场政变。林彪阴谋败露。
(2)1971年9月13日,林彪及其妻儿叶群、林立果乘飞机外逃。经蒙古人民共和国,机毁人亡于温都尔汗,这就是“九一三事件”。
(3)林彪集团被粉碎的影响:
林彪事件的出现,是在“文革”中党的领导被严重削弱,大批富于斗争经验的老干部被打倒,党的组织严重涣散,民主法制被严重贱踏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一事件的发生,促使更多的干部、群众从个人崇拜的狂热中清醒过来,宏观上宣告了“文革”理论和实践的破产。
(五)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1、背景——“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
针对邓小平的全面整顿和系统纠正“文革”错误,“四人帮”疯狂反对,毛泽东也不能容忍邓小平纠正“文革”错误的做法,又发动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这使全面整顿工作中断,全国政治形势再度陷入混乱。
2、经过
(1)“四五”运动: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病逝,全国人民无限悲痛,北京和各地群众利用清明节(四月五日)掀起全国范围的悼念周恩来、痛斥“四人帮”的强大抗议活动。其中以首都天安门广场的悼念、抗议活动声势最为浩大。这就是“四五”运动。运动遭到“四人帮”的残暴镇压,邓小平被诬为“天安门事件”的后台,再次被打倒。然而,“四五”运动为后来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2)粉碎江青集团:
“四五”之后,朱德、毛泽东相继逝世,亿万人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江青反革命集团却趁机加紧篡党夺权的阴谋活动。同年10月,主持中央工作的华国锋和叶剑英等,代表党中央采取断然措施,将“四人帮”隔离审查,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这标志着十年“文化大革命”的运乱局面的结束,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三、难点知识解析
(一)“文革”的性质及危害
1、性质
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社会进步或变革,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和国家及全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2、“文革”的严重后果
第一,大批干部和群众遭受残酷迫害,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贱踏;第二,国民经济遭到巨大的破坏和损失,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第三,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被严重摧残,优秀的民族传统和文化遗产被毁,国民素质下降;第四,在思想上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和严重的后果。由于“文革”动乱,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了。
思考1:“文化大革命”具有反革命的性质吗?为什么?
还不能说“文革”是反革命的。因为从领导者发动“文革”的意图看,虽然是带有错误观点的指导,但根本上是为了维护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不是出于反革命的目的。从结果看,党和国家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至于其间林彪、江青集团利用了“文革”错误,从事了反革命活动,这只能说明两个集团的反革命性,不能说明“文革”具有这一性质。但无论如何,“文革”中的“左”倾错误是应当倾底否定的。
思考2:“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有哪些?
第一,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必须科学地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形势,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不能搞 阶级斗争扩大化。第三,必须正确理解群众、阶级、政党和领袖之间的关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反对和杜绝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神化领袖的做法,防止个人专断。第四,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和健全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
“文化大革命”最深刻最基本的教训是: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反对“左”和右的错误,特别是“左”的错误。 - 返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