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测试
高考解析
课外拓展
课件下载



  
中华民国的成立

一周强化

一、一周知识概述

  帝国主义的所谓“严守中立”“南北议和”。袁世凯出山的背景和目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及对内对外政策。《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及其性质。清帝被迫退位和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成果。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失败原因和教训。

二、难点知识解析

1、正确理解武昌首义后帝国主义对待中国革命态度的变化

  (1)变化:武昌起义爆发后,帝国主义国家立即调集军队,准备干涉中国革命。但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迫使列强改变侵华策略,在“严守中立”的伪装下,积极扶植袁世凯,作为他们统治中国的新的代理人。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帝国主义各国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压,最终帮助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

  (2)原因:帝国主义为了维护和扩大在华的侵略权益,阻止中国走独立实现近代化的道路,总是要勾结和扶植中国的反动统治集团,来破坏和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维护在华利益是其制定对外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3)结论:近代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不但要推翻本国反动统治阶级,而且必须打倒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只有首先解决民族独立问题,才能谈得到近代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建设。

2、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成功的原因

  (1)袁世凯掌握北洋新军这一强大的武装力量,这也是帝国主义选他作新代理人的重要因素。另一因素是袁世凯镇压义和团运动颇得洋人的青睐。

  (2)帝国主义的扶植。列强采取军事威胁、经济封锁、外交孤立等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压,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3)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从内部向革命派进攻。

  (4)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是袁世凯能成功篡夺革命果实的决定性因素。

  (5)袁世凯大耍反革命手段和阴谋,蒙蔽了革命党人。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辛亥革命中的主要表现

  (1)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2)革命党人在进行暴力斗争的过程中过分依靠会党、新军、留学生,不去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更没有建立一支属于自己的革命军队。

  (3)武昌首义成功后拱手将湖北军政府的大权交给旧军官黎元洪和立宪党人。

  (4)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为了得到列强的支持和承认,发布《告各友邦书》,承认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5)在帝国主义的压力下,在立宪派和旧官僚的进攻下,在袁世凯的欺骗下,革命派被迫妥协退让,将政权交给袁世凯,使辛亥革命以失败而告终。

三、重点知识解析

1、中华民国的成立

(1)成立背景与经过:

  随着湖北军政府和各省军政府的相继成立,革命形势的发展要求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回到上海,各省代表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1912年1月,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2)政权性质:

  它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权。虽有立宪派、旧官僚参加,但是革命党人还占着主导地位。

(3)法令、措施和对外政策:

  对内各项法令和措施对促进民主政治、兴办工商业、发展文化教育、改造军队、动员人民彻底推翻清朝封建专制制度,都起了积极作用,但没有满足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对外政策虽“持和平主义与我友邦益增睦谊”,但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充分暴露了南京临时政府对外政策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1)辛亥革命的意义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a、国内政权和政治体制的变化

  b、人民的权力和观念

  c、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是民族资本主义)

  d、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2)关于辛亥革命的教训:

  辛亥革命的失败不仅体现在袁世凯窃取了大总统的职务,更主要的是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原因之一:是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绞杀的。

  原因之二: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妥协。

  将辛亥革命的教训归纳成八个字:“纲领 政党 农民 军队”

  即必须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必须有坚强正确的革命政党;必须联合广大的农民,解决土地问题;必须建立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