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夏金元的统治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重难点

1.辽夏金元诸政权的更替和制度建设。

2.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过程】

一、辽与西夏

1.辽朝的建立

1)概况

民族起源:辽朝的建立者与鲜卑同源,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生活。

建立政权: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来版图扩大,改国号为辽。

辽宋关系:辽与北宋长期对峙,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频繁,贸易活跃。

2)制度建设

官僚体制: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皇帝制度: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判断正误

1)契丹族与鲜卑同源,在辽河上游过着农耕、渔猎生活。(×

2)辽与北宋长期对峙,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战争频繁,政局动荡,人民困苦的局面。(×

深化理解正确认识辽朝的双轨政治制度

契丹征服者一时尚不能适应被征服地区先进的封建文明,于是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实行双轨政治制度分别管理。这种承认汉法、设立南面官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并促进了契丹向封建文明过渡,有利于民族融合。

问题思考

材料: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思考:材料描述了辽代的哪一制度?用材料中的话指出该制度的突出特点。指出这一制度产生的影响。

提示:制度:南北面官制。

特点:因俗而治。

影响:有利于缓和矛盾,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西夏的建立

1)民族起源:西夏的建立者党项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唐末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宋初仍然保持半独立的地位。

2)建立政权: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3)政治制度: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蕃号官称。

判断正误

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脱离宋朝称帝,国号西夏,建立起与宋朝相同的政治制度。(×

4)夏金关系:北宋灭亡后,西夏向金朝称臣,仍然保持事实上的独立。

二、金朝入主中原

1.金朝的建立

1)民族起源:金朝的建立者女真族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

2)建立政权:1114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反辽;1115年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也称上京。

3)金辽、金宋关系:1125年,金灭辽,两年后又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

4)迁都:1153年,金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

2.金朝制度

1)基本沿袭唐宋。

2)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叫作猛安谋克。

凡女真民户,统一编入谋克、猛安等组织。

他们被大批迁入中原,在汉族村落之间筑寨居住,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

概念辨析猛安谋克

猛安谋克是金朝女真社会的最基本组织。它产生于女真原始社会的末期,由最初的围猎编制进而发展为军事组织,最后变革为地方的行政组织,具有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的特点。

问题思考

材料:金以兵立国,猛安、谋克最为根本。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然猛安、谋克,皆由世袭,滋生蕃息。军费钱绢,供给最烦。后移屯中原,刷括民田入宫以给之,人三十亩,自不耕种,奴蓄汉人为之佃莳,取租而矣。

——改编自邓之诚《宋辽夏金元史》

思考:据材料指出金朝基本的社会制度,并分析其特点。

提示:制度:猛安谋克制。

特点:世袭产生;不事耕种,奴役汉人耕种,收取地租。

3.由盛而衰

1)鼎盛: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世宗被百姓誉为小尧舜

2)衰落: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又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1.蒙古的兴起

1)建立政权: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国,被奉上成吉思汗的尊号。

2)领土扩张:此后半个世纪,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

2.元朝建立

1)重心转移: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即位,将统治重心从漠北转移到汉地,开始推行中原传统政治制度,兴建大都作为首都。

2)元朝建立: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3)四大汗国:在此前后,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四大汗国,它们在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

3.元朝统一

1)统一的实现: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2)文天祥抗元:南宋宰相文天祥被俘,坚拒劝降,后来在大都从容就义。

3)驿站制度:为巩固统一,元朝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也用来运输官府物资;又隔一定距离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

4.行省制度的设立

1)概念:在地方管理上,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当时中央的宰相机构是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2)设立: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行政效率较高。

3)影响

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5.其他地区的管理

1)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

2)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3)台湾:在隶属福建晋江的澎湖设置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

6历史解释元朝的行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

1)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央政令直达郡县,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形象地表示:中央县,直线行政。

2)行省是中央机构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

7.问题思考

材料:中书省分设于外者曰行省,初本不设丞相,后以和林等处多勋戚,行省官轻不足以镇之,乃设丞相,而他处行省皆设焉。

——节选自邓之诚《宋辽夏金元史》

思考:据材料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及成因。

提示:特点:实行行省制。行省长官位高权重。成因:弹压蒙古贵族的需要;经验的推广。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

1.新民族的形成

1)蒙古:蒙古原是漠北的一个游牧部落,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元朝时,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

2)回族:中亚、西亚的大批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判断正误

1)蒙古民族是统一草原后融入其他民族而形成的新民族。(×

提示:蒙古原为一个游牧部落,统一草原后,融入了其他部落而不是其他民族

2)移居中国的中亚人、西亚人在元朝被称为回回人,是回族的前身。(×

提示: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阿拉伯人移居中国后,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吸收、融合形成了我国回族的前身。

2.民族政策——四等人制

1)目的:保障蒙古贵族的统治利益,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2)措施:元朝在很多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差别对待政策,被后人概括为四等人制。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3)内容:色目人指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儿、回回等。汉人主要指北方的汉族,也包括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南人指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

4判断正误

元朝时期的汉人指的是黄河流域的汉族人。(×

5提示:元朝时的汉人主要指北方的汉族,也包括迁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

6概念阐释四等人制

元初,依据不同民族将民众的社会地位划分为四等:蒙古人社会政治地位最优越;色目人(西夏、回回等)次之;汉人(原先金朝统治地区的金人和汉人)再次之;南人(原南宋统治的民众)最低。

3.民族融合

1)原因随着时间推移,民族矛盾逐渐减弱,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却日益严重。14世纪中叶,农民起义相继在中原和南方爆发,不久元朝灭亡,以宫廷贵族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

2)表现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以及回回以外的色目人,逐渐与汉族相融合。

归纳总结正确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政权及民族关系

1)关于民族政权的认识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因此辽、宋、夏、金、元这些政权的历史地位是平等的,少数民族政权为我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2)关于民族关系的问题

各民族间存在战争,这些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但不能用侵略和反侵略进行定义。反抗民族压迫和掠夺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为了实现国家统一的战争也是正义的,反之则是非正义的。

在宋、辽、夏、金的关系中占主导的是三次议和,这三次议和虽然是两宋统治者接受屈辱条件以求得苟安,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议和使双方减少了战争,获得了较长时间的相对安定局面,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各民族人民的友好交往。

这一时期,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技术、制度被少数民族吸收,各民族之间的商品贸易联系增强,少数民族政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先进文化的影响,先后完成了封建化进程,各民族进一步融合。

4知识图示

 

【能力提升】

元朝形势图

 

应用:在划线处填写相应地名或机构

岭北行省:大都:察合台汗国:辽阳行省:宣政院辖地

一、史料实证

1.印证教材观点

1材料: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应用:这段材料说明行省不是地方政府,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

2.获取材料信息

1材料:宋人徐梦莘所撰史书《三朝北盟会编》卷3这样记载辽朝后期女真人的生活方式:

其地则自契丹东北隅,土多林木,田宜麻谷。以耕凿为业,不事蚕桑……其人则耐寒忍饥,不惮辛苦,食生物,勇悍不畏死……善骑,上下崖壁如飞。济江不用舟楫,浮马而渡,精射猎……其俗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栅,屋高数尺,无瓦,覆以木板,或以桦皮,或以草绸缪之。墙垣篱壁,率皆以木,门皆东向。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相与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

2应用:依据材料指出女真人的民族性格和生活方式特征。

3提示:性格特征:能吃苦耐劳(耐寒忍饥),勇敢强悍。

4生活方式特征:耕猎骑射;过定居生活;生食。

、少数民族政权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

在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几个少数民族的政权,区域性的政权如辽、金、蒙、藏等;取得全国政权的如元和清。中国周边的少数民族,一旦夺取了中原,建立新的政权,几乎是同时就和汉民族的文化经济政治融合在一起,中原文明得到了少数民族的认同。少数民族在中国的历史上,作出了杰出贡献,拓展了疆域,促进了边疆的开发;加快了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

1.针对练习: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明朝方孝孺的这句话反映的史实是(  

A.我国对外交往频繁,中外联系日益紧密

B.宋朝是我国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C.民族融合,民族之间没有任何差异

D.宋元时,我国各民族不断融合、共同发展

答案:D

解析:两宋与辽、西夏、金、蒙古等民族政权并立,各政权之间时战时合,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元朝的统一也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方孝孺的这句话反映的史实是宋元时,我国各民族不断融合、共同发展,故D项正确。

【教材疑难指导

1.(P54)学思之窗:第一段材料反映的辽朝职官设置特点是什么?你能否从第二段材料的描述中体会到这一特点?

提示:特点:因俗而治。

体会:第二段材料表明北面官负责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农耕民族事务,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

2.(P57)思考点:观察《元朝形势图(1330年)》你认为元朝行省制度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提示:这一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边疆地区的控制;巩固和发展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

3.(P59)问题探究: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王朝统治者学习、接受中原传统典章制度和统治理念的认识。

提示:原因:(1)落后民族在军事上征服先进民族,政治上统治先进民族,不等于文化上比先进民族先进。在文化上,落后民族必然被先进民族反过来征服,而且是采用被征服的先进民族的那套政治制度来统治国家。在中国,由于历史的原因,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的原因,汉族在经济文化发展和人口数量上都居于领先地位,任何一个民族都必须学习先进文化。

2)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落后民族在先进经济地区建立政权,进行统治,终归要适应比较发达的经济基础,从而引起本身的改造,为被统治阶级所同化。少数民族采用汉法,从根本上说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过程,采用汉法的本质就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3)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是社会进步,生活幸福,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只有采用汉法,才能得人心,才能统治下去。

4评价:少数民族采用汉法,导致本民族文化流失,被汉族文化代替,从而失去民族特色。总体上说,少数民族采用汉法,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进步,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

【随堂巩固】

1.据余靖《契丹官仪》记载,掌管契丹事务官员,穿胡服,掌管汉人事务官员,穿汉服。这表明辽朝政治(  )

A.契丹人管契丹事务

B.汉人管汉族事务

C.因俗而治

D.抵制汉化

答案:C

解析:仅从官员着装不能判定官员的民族属性,故AB不符合题意;官员着装与所辖民族事务一致,体现出辽朝政治因俗而治的特点,故C项正确;官员着装既有契丹服饰,又有汉族服饰,表明辽朝并未刻意抵制汉化,反映出对汉族风俗的适应,故D项错误。

2.下图是纪录片《神秘的西夏》的剧照,在该片中涉及到的西夏的政治制度的特色是(  )

 

A.南北面官制

B.汉制蕃称

C.猛安谋克制

D.中央集权制

答案:B

解析:西夏政权是在唐代藩镇割据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政权建设基本模仿宋朝,但除汉式官称外,还有一套蕃号官称,故B项正确。A为辽代的政治制度,C为女真族的社会制度,D为汉族政权的政治制度。

3.金世宗在位期间,金朝进入鼎盛时期,被称作大定之治,其本人被百姓誉为小尧舜大定之治”“小尧舜的说法,反映出(  

A.金政权完成封建化

B.北方各族民族矛盾消除

C.北方民族融合加强

D.当时金朝的统治最清明

答案:C

解析:天下大治是中原传统文化对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历史的赞誉;尧舜是中原传统文化中理想君主的象征。金世宗时期被称为大定之治,本人被称为小尧舜,反映出北方少数民族接受了中原传统文化,故选C项。

4.观察北宋、辽、西夏对峙形势图,图中契丹族建立的政权都城所在位置是(  

 

ABCD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民族政权并立,民族关系相对复杂的时期,结合所学知识,是北宋都城东京,是签订澶渊之盟的澶州,是辽的都城上京,是西夏都城兴庆。

5.南宋宰相文天祥在《扬子江》一诗中写道: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  

A.抵抗外国侵略 B.改革朝廷弊政

C.渴望恢复中原 D.捍卫南宋政权

答案:D

解析:文天祥在这首诗中用磁针石比喻自己对朝廷的一片丹心,表达了自己要回到南方,保卫南宋政权的决心,故选D

6.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内,征服了欧亚大陆的许多民族,建立起各种形式的统治。以下机构管理吐蕃地区的是(  )

A.宣政院 B.察合台汗国

C.中书省 D.四川行省

答案:A

解析:元朝设立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西藏事务,故选A项。

【对点训练】

题组一:辽与西夏

1.下图为辽墓壁画《契丹人引马图》,该图反映的契丹民族特色是(  )

 

A.游牧生活 B.定居生活

C.渔猎生活 D.农耕生活

答案:A

2.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北宋时期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北宋与北方的辽、西夏长期并存,C图反映了这一时代特点,故选C项。

3.辽统治者采取藩汉分治的政治制度,中央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沿用唐以来的官制,统治汉人和渤海人,权力不及北面官大。北面官均由契丹人担任,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这一制度(  

A.保护了先进的农耕文明 B.使民族矛盾加剧

C.体现了民族自治政策 D.有利于促进国家的统一

答案:A

解析:藩汉分治的政治制度是指在辽统治的广大地区,由于南北地区的汉族和契丹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人民的生活方式不同,契丹征服者为了适应这种不同情况,辽朝的行政管理机构分设南北两个系统,这一制度能够保护先进的农耕文明,故A项正确。

题组二:金朝入主中原

4.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其中匈奴指的是(  

A.匈奴族统治者 B.契丹族统治者

C.党项族统治者 D.女真族统治者

答案:D

解析:岳飞是南宋初年著名的爱国将领,为抵抗女真族的入侵,保护南方人民的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这首词中的匈奴指的是女真族统治者,故选D项。

5.金朝的制度基本沿袭唐宋,又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对这一特色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反映女真民族历史的传承

B.是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

C.说明女真社会制度先进

D.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答案:C

解析:金朝入主中原以后,学习汉族先进政治制度,但也保留了自己的民族特色。这种特色反映了女真民族自身发展的历史,是部落联盟时代的产物,因此不能说明其社会制度的先进。故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题组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6.忽必烈还在潜邸时,就已结识中原文士,熟悉中原汉地的情况。窦默为忽必烈讲解三纲五常、正心诚意之说;姚枢为忽必烈讲解儒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这种状况(  )

A.有利于蒙古族的封建化 B.延缓了国家统一进程

C.促进了中原文化的发展 D.改变了汉族人民的地位

答案:A

解析:蒙古统治者任用汉族知识分子,借用汉族传统文化,探讨治国理政的方略,这加快了蒙古政权的封建化进程,故A项正确;蒙古贵族和汉族地主阶级的合作有利于推动国家统一,故B项错误;忽必烈积极吸收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蒙古族的进步,故C项错误;蒙古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统治者任用个别汉族知识分子,并不能改变汉族整体上受歧视的地位,故D项错误。

7.下图中不属于中书省直接管理的地区(为今天的省份名称)是(  )

 

A.河北B.山西C.山东D.河南

答案:D

解析:元朝的中书省是上承天子,下总百司的最高行政机关,同时管辖河北、山西、山东,称为腹里,由此可知河南不属于中书省直接管辖的地区,符合题意,故选D项。

8.元代以前常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而元代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这表明元代(  

A.以山川地理环境来划分行政区域

B.以消除割据可能性划分行政区域

C.以发展经济为目标划分行政区域

D.以文化认同作为行政区划的依据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中犬牙交错原则可知,材料讲述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度,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是为了限制地方势力壮大,防止割据,以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

题组四:元朝的民族关系

9.元朝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发展的重要时期,大量中亚、西亚人随着蒙古征服移居中国,逐渐形成新的民族文化共同体,这一民族共同体的纽带是(  )

A.伊斯兰教 B.藏传佛教

C.本土道教 D.程朱理学

答案:A

解析:伴随着蒙古征服,大批中亚、西亚穆斯林来到中国,他们在伊斯兰教整合下,形成新的文化共同体,时称回回人,为回族的前身,故A项正确。

10.元朝实行对不同民族差别对待的政策,被称为四等人制,以下属于第三等人的是(  

A.畏兀儿 B.回回人

C.中原女真 D.南方汉族

答案:C

解析:根据四等人制,元朝的民族等级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居于第三等人的是汉人,指的是北方汉族,也包括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故选C项。

【综合强化

11.下表是辽、金、宋政权建都情况

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西)、东京(今辽宁辽阳)、南京(今北京)、西京(今山西大同)

上京(今黑龙江哈尔滨)、东京(辽宁辽阳)、西京(今山西大同)、南京(今河南开封)、北京(今内蒙古宁城)、中都(今北京)

东京开封(今河南开封)、西京(今河南洛阳)、南京(河南商丘)、北京(河北大名县),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

由上表可推知,当时(  

A.各民族之间的交往相当频繁

B.北方仍具有较大经济优势

C.区域经济格局发生根本转变

D.政治中心逐步向北部迁移

答案:A

解析:从表中可以得出辽、金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在中原也有自己的京城,其中,今天河南的开封和北京及山西的大同,还有辽宁的辽阳曾是几个政权的都城,由此可以判断当时各民族之间的交往相当频繁,故A项正确;北方仍具有较大经济优势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区域经济格局发生根本转变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政治中心逐步向北部迁移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12.宋神宗在评价辽和西夏时说,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这说明辽夏强盛的原因是(  

A.城池坚固 B.游牧生活

C.农耕生活 D.游牧农耕兼有

答案:D

解析:宋神宗的话反映出这一时期辽夏民族政权,在统治本民族居民的同时,还向中原农耕地区拓展,从而增强了实力,故选D项。

13.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这客观上有利于(  

A.行省制度的推行 B.民族的平等交流

C.丝绸之路的复兴 D.西欧城市的兴起

答案:C

解析: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指的是元朝在凡有人居住的地方都设置了驿站,往来就像在自己国内一样,所以AB两项不符合题意,故AB项错误,C项正确;西欧城市的兴起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14.古代中国的官衙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根据学者钱穆的说法,元朝政府所设的行中书省意为行动的中书省,从名称解释看,行省是(  

A.皇帝的秘书机构 B.中央的派出机构

C.地方的自治机构 D.朝廷的朝贡藩属

答案:B

解析:行省是地方行政机构,故A错误;中书省是中央机构,所以行动的中书省指的是派到地方上的中央机构,故B正确;行省的设立是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不是给地方自治的权力,故C错误;行省是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地方机构,不是藩属国,故D错误。

15.据《元史》记载,中统三年,以不只爱不干(人名)及赵璧行中书省事于山东,讨伐李璮;至元十一年中书左丞相伯颜、平章阿术为首的荆湖行省,左丞相合答为首的淮西行省,分两路平南宋。由此可知元朝的行省制度(  )

A.由丞相制度演变而成 B.在消灭地方割据中形成

C.已形成稳定的统辖区域 D.曾承担军事征伐的使命

答案:D

解析:曾承担军事征伐,与材料中行中书省事于山东,讨伐李璮”“荆湖行省……淮西行省,分两路平南宋相符,故D项正确。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部的行政系统被称为北面官,其涵盖的地区包括上京和中京,这片地区是原契丹部落所在的发源地。南部行政系统以汉人官为人所知,其统辖区域包括南京、东京和西京,这里是汉人、渤海人及其他原住民的家园,故其制度有意承袭唐朝的官制。北部行政系统只雇佣契丹官员,同时也拥有更大的权力。……这一中国历史上首开先河的政治模式,尊重了多民族社会的特性和需求。

材料二:金朝于1137年采纳了汉人历法,1138年重新建立了汉人的科举考试制度,1139年采用了汉人的朝廷礼仪制度,1140年祭孔并建立太庙。

——节选自《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1)据材料一指出辽朝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这一特点有何重要意义?

2)据材料二指出金朝采取的重大举措,并分析这些举措的突出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金这些重大举措的影响?

答案:(1)特点:行政系统采取南北面官制,北面官拥有更大的权力。

意义:首开因俗而治的政治模式,尊重多民族特性和需求;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不同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

2)举措:学习汉族历法,建立科举制度,模仿汉族政治制度,尊崇儒学。特点:学习汉族文化。

3)影响:加快了中原契丹、女真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巩固其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