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习目标】
1.对比春秋战国形势图,学生能够分别列出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描述田氏取齐、三家分晋的大致过程及其标志性意义。
2.阅读史料,能对列国争霸的实质及华夏民族的融合进行历史解释,加深民族认同感与家国情怀。
3.总结史料,描述春秋战国经济重大发展的主要表现及其对变法的推动作用,得出经济基础推动上层建筑变革的唯物史观认识。
4.罗列商鞅变法的基本史实(背景、具体措施、历史作用),简单了解其他国家代表性变法,对这一时期“大变革”的时代特征有所把握。
【学习重点】
1.西周与春秋、战国的历史分期,诸侯争霸的实质与历史作用(华夏认同)。
2.经济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主要表现,特别是铁犁牛耕与货币通行的普遍。
3.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与前因后果,与秦统一的联系。
【学习难点】
1.诸侯争霸在造成社会大动乱的同时,对于民族融合的促进作用。
2.商鞅变法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以及对秦统一后的政治经济影响。
【学习过程】
一、 课前预习
1.诸侯纷争→华夏认同
东周分为________、________两个阶段。
春秋争霸从公元前________年至公元前476年,一些大的________________势力扩张。
战国兼并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________年,一些诸侯国的________掌握实权。________
战国开端的标志性事件: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进入战国以后,与中原相邻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可以说诸侯纷争促进了________。
经过春秋战国长期纷争,周朝统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公元前________年,秦灭东周。
2.春秋战国时期,________进步促进________繁荣
________器________耕得到推广,兴建________。
________分工更加细密,________流通广泛,涌现出中心城市。
3.变法运动
战国时期________________,各国为了________,纷纷变法。其中商鞅变法________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时间________,涉及面________、改革最________的一次变法。
变法运动推动了________,逐步建立起________________的政治制度。
4.春秋时期孔子老子,战国时期诸子百家
学派 | 人物 | 时代 | 主要思想 | |
政治 | 其他 | |||
儒 | 孔子 | 春秋 | 核心观念是________;为政以________;主张恢复________。 | 创办________,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
孟子 | 战国 | ________政 | 人性________ | |
荀子 | 战国 | 隆________重法 | 人性________ | |
道 | 老子 | 春秋 | 主张________,小国寡民。 | 天地万物归结为“道”,天人合一 事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 |
庄子 | 战国 | ________自由 | ||
墨 | 墨子 | 战国 | 节俭、________、非攻、尚贤 | 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利益 |
法 | 韩非 | 战国 | 以________管理国家,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思想________________ | |
阴阳 | 邹衍 | 战国 | 五行________ |
二、春秋战国之大动荡大变革大争鸣
观变一:政治变动
以上变化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有何变动?
观变二:经济变动
材料:春秋时期,冶铁业兴盛起来,铁犁牛耕推广,替代人力,加上兴修水利,使得农业生产发展迅速,
粮食大幅增加。农业的发展和战争的频发,使得土地制度也发生了变革。土地开始由公田转为私田,向私人手里集中。新兴的地主和有少量土地的农民逐渐增加,向私人土地征收赋税的税亩制也随之确立。小农经济逐渐开始确立。
——《中国通史故事》
这段材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有何变动?
应变:变法运动的必然性、商鞅变法
必然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商鞅变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旧制度 | 变法内容 | 目的/作用 | |
经济 | 井田制 | ①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与百姓 | 确立了 |
② | |||
政治 | 世卿世禄制 | ③ | |
分封制 | ④ | 实行中央集权 | |
法律 | ⑤什伍连坐,纠察告发 | 稳定 | |
社会 习俗 | 宗法家庭 集体劳作 | ⑥ | 增加 |
思想变化:百家争鸣
史料“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
概括史料中的三种主张。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背景及这一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意义。
【课堂总结】
【达标检测】
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 )
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
C.等级制度的颠覆
D.礼乐制度的破坏
2.春秋时期,郑国在泰山下有一块封地,叫作祊(beng)田,原为周王封给郑国作为祭祀泰山的费用;鲁国在许国有一块封地,公元前715年,郑鲁两国协商,本着就近原则将两块封地交换。这反映出
A.经济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化
B.诸侯国交往更注重现实利益
C.诸侯国封地所有权观念淡漠
D.礼法制度已失去普遍约束力
3.《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4.春秋晚期孔子特别推崇周公“制礼作乐”的创造性贡献,常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推崇西周礼乐制度的主要原因是礼乐制度( )
A.推动西周社会的经济发展
B.打击了诸侯割据势力
C.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统治秩序
D.有利于分封制的推行
5.有学者援引“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而无不治也”以总结汉初统治思想。据此判断,汉初统治者吸收了先秦时期
A.法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儒家思想
6.商鞅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实行“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的治国政策,以取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传统治国政策。这表明
A.集权行政体制建立
B.“礼治”逐步让位于“法治”
C.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D.商鞅治国立足普通民众利益
7.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
A.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
B.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
C.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
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
8.春秋战国之际,一部分没落贵族从旧体制中游离出来,部分知识文化的庶人由社会下层升浮上去,即所谓“士庶合流”,士逐渐从有职之人变成处于游离状态——即“士无定主”的游士。这一现象
A.表明分封制逐渐崩溃
B.推动了当时社会思想解放
C.导致了社会秩序动荡
D.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9.表1信息出自于中国军事史编写组对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爆发情况的统计。该表反映出
时期 | 诸侯国数量变化(个) | 战争爆发频率(次) | 战争爆发次数(年均) | 没有战争的年份(年) |
春秋 | 123—2 | 203 | 1.859 | 90 |
战国 | 27—1 | 150 | 1.527 | 105 |
A.大一统成为大势所趋
B.和平发展占据主流
C.富国强兵是时代主题
D.战争规模不断扩大
【参考答案】
一、课前预习
1.春秋、战国
770,诸侯国
221,卿大夫
田氏代齐,三家分晋
华夏认同
256
2.农业,工商业,铁,牛,水利工程,手工业,货币
3.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富国强兵,顺应,最长,最广、彻底,社会转型,君主专制
4.仁、德、周礼、私学
仁、善
礼、恶
无为而治
逍遥
兼爱、下层平民利益和新兴地主阶级
法
相生相克
二、春秋战国之大动荡大变革大争鸣
观变一:礼崩乐坏,战争激烈,分封制瓦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观变二:
应变:变法运动的必然性: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法
王室衰微,诸侯兼并战争剧烈,各诸侯国需要富国强兵
思变:主张: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大变动:
政治上,分封制瓦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
阶层上,士阶层崛起
诸侯国招揽人才。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基础,成为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
阶段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大争鸣、大发展时期。
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变法改革。
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小农经济发展。
文化上,礼崩乐坏,士阶层崛起,百家争鸣,私学兴起,民族走向融合、国家走向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