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测试
高考解析
课外拓展
课件下载



  
《师说》《谏太宗十思疏》

一周强化

一、一周内容概述

  本周学习唐代散文《师说》和《谏太宗十思疏》。学习这两篇课文,要对各篇的文体特点、创作风格有所了解。重点理解《师说》中关于从师学习的论述和《谏太宗十思疏》中“十思”的内容,并积累文言实、虚词等内容。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把握主要内容

课文朗读:师说

  《师说》是一篇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有着卓越见解的议论文。在本篇议论文中,作者运用流利畅达的笔触,通过反复论辩,申明了为师的性质与作用;从师的重要意义与正确途径,批评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不重师道的不良习俗;推动了乐于从师善于学习的社会风气。

  第一段,正面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本段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句),阐述教师的作用。作者用六个字概括了教师的三个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第二层(第2、3句),阐述从师的必要。作者从反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说明有惑必须从师。

  第三层(第4—6句),阐述择师的标准,第6句是本段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概括地提出了择师的标准。

  第二段,运用对比的方法,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本段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1、2句),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

  第二层(第3—5句),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第三层(第6—8句),把习句读从师与惑而不从师的现象对比,批评“今之众人”“小学而大遗”的不明智的作法。

  第四层(第9—13句),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对比,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习。

  第三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第二段和第三段,分别从反面和正面阐明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中心论点。

  第四段,说明作《师说》的原因。继第三段引“古之圣人”孔子从师的范例之后,以李蟠作为当时后生晚辈从师求学的范例,对李蟠是勉励,对当时求学的人是号召。

课文朗读: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疏。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一般用于对上。疏,奏疏,是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文章分三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第一段作者先打了两个比方,使主要观点更加显豁,得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接下来,从反面论证,如果国君不积德义,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那么就像“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国家是不会安定的。第二自然段从历史的角度来证明中心论点。作者以概述的方法,列举史实,告诫太宗“谒诚以待下”,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分析了“竭诚待下”的两种结果。第三段从正面回答如何居安思危。开头直接分条列出十条建议,最后指出,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从谏如流,文武并用,则可垂拱而治。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用来……的”。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  古:是两个词,从,跟随;而,而且。今:连词,表结果、目的等。

4、是故贱,少  古:无论。今:常用义为“没有”。

5、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今:常指许多人。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7、凡百元首。  古义:帝王。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8、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义:路人。今义:走路。

9、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古义:树木的根部。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10、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放纵情思,骄傲。今义:尽情。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吾道也  学习

道之不传也久矣  名词“师”用作动词“从师”。下文“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复”中的“师”同此。

2、意动用法

①吾从而之  名词“师”前有一动词“从”加连词“而”,则“师”活用为动词,“以……为师”。

②则学于师 则师焉  这两句都是形容词带了一个宾语,“耻”就用作意动,“以……为耻”。

3、形容词作名词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也 “惑”放在动词“解”之后作宾语,意为“疑惑的问题”。

②是故益圣,益愚 “圣”和“愚”处于主语的位置上,意为圣人、愚人。

4、则思江海百川 方位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

5、必其根本   形容词用作使动,使……稳固

6、则思知止以人 形容词用作使动,使……安定

7、则思心以纳下 形容词用作使动,使……虚

8、惧邪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邪恶小人

9、则思身以黜恶 形容词用作使动,使……正

10、何必神苦思  形容词用作使动,使……劳累

11、人君当神器之 形容词用作名词,重权

12、居    形容词用作名词,安定的生活,危险的境地

13、择而从之   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建议

(四)、重点实词

三、难点知识剖析

  (一)、《师说》论点鲜明,结构严谨,正反对比,事实充分,说理透彻,气势磅礴,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文章先从历史事实(“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职能(“传道、受业、解惑”)、学者定会遇到疑难(“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三个方面证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于老师的年长年少,作者认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明确了择师的标准。接着就从三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次用人们对自己与对儿子的要求不同来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最后用“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揭露士大夫之族的错误想法,指出这是“师道不复”的真正原因。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逐层深入分析,比出了他们在“从师”问题上的不同态度,点明了从师学习的重要。作者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择师标准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论断。为了证明这一论断,作者选择了孔子的言行来作证。在当时人们的心中,孔子是圣人,圣人尚且如此,那一般人就更不必说了。而且作者虽只用了廖廖数语,而孔子的言行却写得具体,因而很有说服力。这样,文章以其鲜明的中心、清晰的层次,充分的说理体现了逻辑思维的严密。

(二)、“十思”的内容是什么?该如何理解?

  “十思”的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但具体又有所侧重。“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这两条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两条是戒骄躁,劝皇帝要恪守职分,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是劝皇帝不要放任纵欲;“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是劝皇帝勤勉政事,不要怠情;“虚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是说“兼听则明””;“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是说“偏听则暗”;“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是说赏罚要有尺度,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十思”就是十条劝诫,语言坦诚,字字惊心。文章最后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描绘出“垂拱而治”的政治思想。其中提到的“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即“用人”“纳谏”策略,实际上成为初唐的治国方略,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三)、骈文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

  骈文,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俪文的全盛时期。六朝骈文的句式多以四、六字句为主,但常夹有杂言。唐代开始,骈文的句式更趋规整,出现了通篇四、六字句的骈文,所以在宋代一般又称骈文的“四六文”。

  骈文的主要特点是要求通篇文章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语对偶。在声韵上,骈文讲究运用平仄,音律和谐 。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一般说来,骈文多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性。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