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测试
高考解析
课外拓展
课件下载



  
《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

一周强化

一、一周内容概述

  《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六首,这是一首游子的诗歌。全诗以游子的口吻抒写了对所思之人的想念。

  《短歌行》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曹操是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登高必赋”,“颇有悲凉之句”。这首诗抒发了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

  《归园田居》共五首。大概写于诗人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的次年(406)。课文选第一首,诗人以兴奋的心情写出了田园景物的美好和他对归隐生活的热爱。

二、重点知识讲解

《涉江采芙蓉》

1、关于《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古诗十九首》是五言诗中杰出的代表,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2、整体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为“芙蓉”,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参考译文:

  踏过江水去采莲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妻。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飘流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短歌行》


《短歌行》朗读

1、主要内容

  《短歌行》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一方面感叹社会乱离,忧伤人生易逝;另一方面倾诉了对朋友的怀念,抒发了渴望得到贤才,帮助自己建功立业、统一全国的急切心情。在这首诗歌中,曹操想争取人才帮助他取代汉政权而又难于明言。故而用“青青子衿”四句表达所要争取的人物,“呦呦鹿鸣”表示自己对对方的爱赏及欲与之共享一切的心愿。最后提出解决的办法,只有求其在己,虚怀待人,争取人心的归向。全诗吞吐隐约地表示自己的复杂曲折的心情,耐人寻味。

2、整体鉴赏

  这首诗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抒发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用四言体写来,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诗的开头情绪稍嫌低沉,但整首诗的基调还是昂扬奋发的,在这点上和《龟虽寿》有点类似。按诗意划分,每八句一节,共四节。

  前八句为第一节,诗人对人生的短暂发出感慨和忧愁,并要借酒来浇愁。表面看写个人的感慨和忧愁,仿佛要放浪形骸,及时行乐,其实写一个大政治家祈求建功立业的广阔胸怀。“朝露”之比,形象鲜明,意蕴深刻,富有哲理。总之,第一节的节意可以一个“愁”字来概括。

  接下来“青青子衿”以下八句为第二节,情味更加深厚缠绵了。“青青子衿”二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原句,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绕在我的心间。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呢?)诗人用这古诗句,是表示对贤才的渴求。诗句语气婉转,情味深细,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活动,这也是他原来颁布的《求贤令》之类的政治文件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接下来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来到我这里,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合作的。总之,诗人引用古诗自然妥帖,宛如己出,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心愿。

  “明明如月”以下八句为第三节,这八句是对前两节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也就是说。从“明明如月”开始的四句说忧愁,强调和照应第一节;从“越陌度阡”开始的四句说礼遇贤才,强调和照应第二节。如此强调照应,使全诗有低昂抑扬、反复咏叹的效果。“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是说,天上的明月何时才会停止运行呢?比喻意是,我求贤如渴之心如天上的明月,天地人共鉴,这颗心是永远不会止息的。

  最后“月明星稀”以下八句为第四节,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加深。“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实际上是说那犹豫不决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诗人以乌鸦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我这边来。最后“周公”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顺我曹操,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关于“周公吐哺”的典故,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话似也表达诗人心情。

  总的说来,这首诗像曹操的其他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一样,主要是他当时渴求实现政治理想的一种曲折反映。然而这种政治性的东西完全熔铸在抒情艺术当中,以情理景完美统一的方式表现出来了。

参考译文:

  面对着美酒应当放声高歌,人生的岁月能有几多?人生好比早晨的露水,逝去的时光苦于太多。

  慷慨激昂地高声歌唱,心中的忧思令人难忘。用什么东西能排解忧愁?只有美酒相伴。

  那些青衣领的学子,使我心中思慕之情连绵不断。只是为了您的缘故,令我沉思低吟至今。

  群鹿呦呦鸣叫,呼唤同伴共食苹草。我如果得到了嘉宾,定当奏乐设宴隆重款待。

  皎洁在天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停止运行?我的忧愁来自心中,至今不能断绝。

  客人远道来访,屈驾前来探望。久别重逢谈心宴饮,心中惦念着往日情谊。

  明月当空星辰稀少,乌鹊展翅向南飞翔。绕树低飞好几圈,但哪里有高枝可以栖息?

  山不辞土石越来越高,海不辞众水越聚越深。周公礼待贤士一饭三吐哺,天下英才衷心归顺。

3、艺术特点

  这首诗“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也”。它立意深远、风格别致。就题材而论,它并不特别,但无论它写什么,都蕴藏着深刻的思想和饱含着激越的感情。并集抒情、写景、叙事为一炉,而能相互增辉。其次典故的化用、成句的援引与作者宏大的抱负融合无间,浑然一体。再次全诗兼用比喻,如以“朝露”喻人生易逝,以“明明如月”喻人的才高德盛,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喻胸怀的宽广,招纳人才越多越好。在用语上显得质朴自然,悲惊慷慨,感人至深。

《归园田居》

1、关于作者与写作背景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卒后友人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他的曾祖是晋朝的大司马陶侃,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做过东晋的官员,但到陶渊明时,家世已经衰落。

  陶渊明青年时期曾怀建功立业的壮志,从二十九岁起,先后做过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县令等官,但由于当时门阀制度森严、政治黑暗,他深感“有志不得聘”,又不愿与士族社会同流合污,于是在四十一岁那年弃官归田。决心退隐和躬耕。一年后,作《归园田居》五首,这是其中的一首。

2、 整体鉴赏

全诗共20句,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少无适俗韵”到“守拙归园田”,共8句。这一层写归园田前的情况。开头两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是说自己从小在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天性就热爱山林。一个“无”字,一个“爱”字,表露了诗人的爱憎感情和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了基调。“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写他对官场生活的看法,表达了他对卑污官场的厌恶之情。他把官场视为尘世的罗网,把做官看作是“误落尘网”,可见他对当时的社会是非常反感的。“误落”一词,既是对自己出仕官职的感叹,又是对尘网般的官场的蔑视。一个“误”字,包含了无限的辛酸。“误落尘网中”写环境之劣,“一去三十年”写时间之久。这两句揭示了他迫切离开仕途归园田居的根本原因。据考证,“三十年”当为“十三年”之误,陶渊明自东晋太元十八年(393)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405)归隐,恰好是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两句以“羁鸟”、“池鱼”为喻,表达了自己渴望摆脱束缚向往回归农村的急迫心境和心恋田园的情怀,一“恋”一“思”,凝聚了诗人对田园的眷恋和思念。羁鸟,被关在笼里的鸟。池鱼,被养在池水中的鱼。“恋旧林”、“思故渊”表明了作者对污浊的官场生活的否定和唾弃。“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这两句是上下文的过渡,既总结了上文辞官回归故园的述说,又为下文描写归田后的田园生活作引子。“守拙归园田”这一句点明了题目,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第二层从“方宅十余亩”到“虚室有余闲”,共10句。这一层写回归园田后的生活情况,描写了田园生活的乐趣。“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总写诗人俭朴的生活环境:在方圆十几亩的宅基地上,有八九间简陋的茅屋草舍。“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是住所四周的近景:屋外榆柳笼罩,堂前桃李争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所见的远景:在这幽暗的远离人世的村落里,炊烟袅袅升起。“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近处的所闻:狗在深巷里吠叫,鸡在桑树顶上啼鸣。这两句是化用汉乐府《鸡鸣》篇中之句:“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乐府诗集》卷二十八)鸡在啼鸣,狗在吠叫,这是太平景象的显示。正如《老子 第八十章》所说:“至治之极(国家治理得好)……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这两句是小结,从家庭生活与自己的心境两个方面概括地写出了归园田后自由自在的情况:家里没有官场中的那些尘俗琐事,在空寂的房间里心境悠闲。户庭:门庭。指起居处所。尘杂:指人世间的琐杂事务,主要是指过去官场的案牍和应酬等琐事。虚室:空静的居室。

  第三层是最后两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是对全诗的总结,写出了归园田后的愉悦心情:像久在笼子里的鸟儿一样,又能重返大自然。这两句回答了人们的疑问:作者为什么对平凡的茅舍草木、鸡鸣狗吠如此津津乐道呢?原来,这是因为作者“久在樊笼里”的缘故。“樊笼”,原指鸟笼,这里比喻仕途,即上文的“尘网”。“尘网”,是禁锢人的牢笼和罗网,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乐在其中。

参考译文:

  我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天性本来就喜爱山林。

  误落尘世的罗网中,已有三十年。

  笼中的鸟怀恋着旧日的山林,池中的鱼思念着从前的水潭。

  我在南边的野地间开荒种地,为了清贫自守回归园田。

  方圆十几亩的宅基地上,有茅草房八九间。

  榆树和柳树遮蔽了房后的屋檐,桃树和李树排列在堂屋之前。

  远处的村落模糊不清,村落的袅袅炊烟依稀可辨。

  狗吠声从深巷中传来,鸡鸣声传自桑树的顶部。

  门庭没有世俗的杂务,在空寂的屋子里心境悠闲。

  我曾经长久地被囚禁在牢笼里,今日才得以回到大自然。

三、难点知识剖析

1、关于《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古诗有时看来很直率,实际上很曲折。“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就是如此。讲究语法的人们在这首诗里会碰着一个难题,就是许多句子都没有主词,究竟是谁在“涉江”“采芙蓉”?谁在“还顾”?谁在“忧伤”?说话的人是个男子还是个女子?是男子“在远道”还是女子“在远道”?对于这些问题如何解答,就要看对“还顾”两句如何解释。解释可能有两种。一种是“还顾”者就是“涉江”者,古代离乡远行的照例是男子,照这样看,便是男子在说话,是他在“还顾望旧乡”,想念他的心爱的女子,“涉江采芙蓉”的是他,“忧伤”的也只是他。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还顾”者就是“所思”,不是“涉江”者,却还是“旧乡”的男子。照这样看,说话的人是留在“旧乡”的女子,是她在“涉江采芙蓉”,心想自己在采芳草寄给“所思”的男子;同时那位“所思”的男子也在“还顾望旧乡”,起“长路漫浩浩”欲归不得之叹。碰到这样模棱两可的难关,读者就要体会全诗的意味而加以抉择。

2、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曹操虽然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也遇到了不少挫折和失败。他深感奋斗中的艰难,也因年岁增长,光阴流逝,理想尚未实现而忧愁,所以才有人生短暂之叹。但这一“叹”不是无所作为者、蹉跎岁月者不思进取的消极之“叹”,而是一位渴望得到贤才帮助以实现建功立业雄心的英雄之叹。“人生几何”“去日苦多”是进取中的忧叹,追求中的苦闷。表达了诗人抓紧时机、大干一番事业的强烈愿望,隐含着的仍然是积极昂扬的精神。

3、怎样理解《归园田居》中开头的四句(少无适俗韵……一去三十年)?

  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所谓“适俗韵”又是什么呢?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吧,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记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内中多少感慨,多少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