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写作特点
这篇悼词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如第一部分的第一层,详细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接着具体描写了马克思逝世时从容安详的神态:“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第二层用议论的方式阐述马克思的逝世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巨大损失。通过叙述描写给读者留下一个鲜明感人的印象——马克思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人是坐在安乐椅上逝世的。这些叙述和描写是为下面的议论服务的。第二层的议论是在第一层叙述、描写基础上进行的。这部分叙述、描写、议论的综合运用,使演讲词一开始,就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逝世无比悲痛的感情,使听众受到强烈的感染和震撼。对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多用叙述形式;对马克思的各种贡献、发现的阐述和评价,采用议论形式;而在叙述和议论之中,又运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或修辞手段,抒发了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的真挚感情。叙述可以记清事实,议论可以阐明观点,抒情可以吐露情怀,三者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使演讲词的观点和材料高度统一,而且会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语言准确生动是这篇悼词的又一特点。如第3段阐述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用语:“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中的“繁芜丛杂”和“掩盖”。“繁芜丛杂”的本义是丛生的杂草多而乱,这里比喻以前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对人类历史的解释,谬误百出,模糊杂乱。“繁芜丛杂”极为贴切、准确,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易于理解。其他段落用词准确、生动的情况也随处可见。
3、问题探究
主要难点在第三段。这一段介绍了马克思伟大发现之一——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文章首先用类比的方式揭示了这一发现的伟大意义,而后介绍了这一规律的具体内容。由于本段由一个复杂单句构成,加上中外用语习惯的差别,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全段只一句话,是一个复杂单句。“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一类比,意在强调马克思所发现的同达尔文所发现的一样,是对客观规律的发现,是了不起的重大发现。下边的“简单事实”和这“发展规律”是同位语,冒号的后边的话又是解说这“简单事实”的。因此,这三者在内涵上是一致的。冒号后边的话,中间有个分号。分号前边讲的是物质生产与精神活动的关系,是“因”,分号后边讲的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是由“因”推出的“果”。这个“果”又含两层意思,前一层说明什么是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的产生,后一层推理必须由经济基础来解释上层建筑。(“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不知是不是由于翻译的原因,话不通,意思不明白。似乎应是:“所以,由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而形成的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顺便说及的是,第七段“最早的《莱茵报》……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和“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这些仅仅是词组而不是句子。这大概又是译者的疏忽。)既然是经济基础来决定上层建筑,那么,当上层建筑成为落后、反动的东西,制约了经济基础的发展时,被压迫阶级就要起来推翻这落后、反动的上层建筑,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换句话说,在阶级社会里,被压迫阶级对压迫阶级的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下边第四段讲马克思的另一伟大发现——发现了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发现,说明资本主义社会同它以前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样,是不合理的社会,最终也会被推翻,由共产主义社会取代它。这些,就是马克思两大发现的伟大意义。
4、品味语言
(1)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停止呼吸”对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停止思想”则是对马克思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逝世时所用的最恰当的语言,其中包含了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
(2)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马克思的逝世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不可弥补的损失,高度颂扬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3)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这句话中的“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指导意义。
(4)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这句话以形象的比喻表现了马克思的无畏气概和对政敌的极大蔑视,充分表现了马克思的人格魅力。
(5)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这句话说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不谋私利。他有敌人,但都不是他的私敌,而是无产阶级的大敌。这是对马克思把毕生精力献给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崇高精神的热烈赞扬,也是对马克思一生的最好总结。
《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
1、内容把握
杨振宁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作为一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对祖国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虽然身在海外,却时刻关注着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1971年中美关系解冻之始,他就多次到中国大陆进行访问,改革开放以后,更是频繁往返于中美之间,进行讲学和交流活动,对中国科技研究的方向和未来科技人才的培养,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本文就是根据他在清华大学和哈尔滨等地所做的学术报告整理而成的。
这篇演讲辞的中心主题是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文章的篇幅比较长,但思路明晰,论证严密,理解起来并不困难。文章围绕主题分为两部分论述:第一部分回顾,第二部分前瞻。在第一部分安排了分说和总说,先分述中国科技发展的四个阶段,然后作总结。在第二部分,先谈科技发展的必要条件作为预测的依据,然后论述中国现状和社会发展趋势,得出合理的结论。它在概述中国几千年来科技史的基础上,高屋建瓴地总结了近代以来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发展的轨迹,并满怀信心地展望了中国科技在未来21世纪的乐观前景。
从内容上来说,这篇演讲辞以时间为顺序,将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公元1400年以前,中国科技胜于欧洲,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为了证明这一论点,他列举了两个例子。一是明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的记载和1962年的考古发现,都证明当时中国造船技术之高,是当时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比不了的。二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人类的历史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这一点是借英国大哲学家培根的口说出来的。培根本人是一位成就卓越的数学家和哲学家,对欧洲近代以来科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引用他的话使文章更有说服力。可以说,1400年以前中国的技术超过了西方,在历史学界和科学界都是公认的事实。因此,作者指出,当时科技交流的方向无论海路还是陆路,都是从亚洲传到欧洲。
第二个阶段,1400年到1600年,在这两百年间,中国历史停滞不前,而欧洲却经历了文艺复兴的洗礼,在各个领域飞速向前发展。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也是人类历史变革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以世俗的形式向封建阶级的思想文化体系发动了一场大的冲击,人类的创造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出现了一大批科学和思想文化巨人,哲学、教育、文学、艺术、天文学、数学等各个领域都呈现出崭新的局面。而这时的中国,却在封建的大一统和墨守成规中裹足不前。对这一论点,作者同样以事实为证。一个是明朝皇帝请一些传教士从澳门把造火炮的技术引到中国来,二是《几何原理》被翻译到中国,对中国科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些事例表明,当时的中国已经远远落在西方后面了。
第三个阶段,1840年鸦片战争到1950年,这是中国人在落后挨打的困境中,被迫接受西方科技的时期。作者认为,有两点因素迫使古老而封闭的中国逐步打开对外的大门。一是英国枪炮的武力胁迫。二是19世纪最后十年发生的几个惨痛事件,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进北京等,亡国灭种的危险促使中国人转变了对外的策略。而在所有的变革中,作者认为有三件大事意义最为重大:京师大学堂的成立,废除科举制度,大规模派遣学生到国外留学。尤其第三条,更是西方近代科技得以大规模引进到中国的最关键因素。这些留学生和由他们训练出来的学生是把先进的近代科技知识介绍到中国的主力军。
第四个阶段,1950年至今,是近代科技在中国本土化的阶段。在这一时期,中国科技飞速发展,并已经加入世界先进国家之间的竞争。文章以四个方面的惊人发展证明了这一点。首先,是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中国凭借自己的力量,已经赶上西方发达国家,而且在速度上远远超过了美国和法国。另外三个方面是卫星上天、半导体元件和集成电路。对此,作者一笔带过,没有详写,但已经足以说明问题。
紧接着的一段是对前面四个阶段中国科技发展情况的总结。在分述之后进行概括,是科技类文章一个常见的特点。
文章的最后两段是对21世纪中国科技发展前景的展望。对此,作者充满信心。因为在他看来,尽管21世纪中国仍然会面临许多困难,社会发展不会一帆风顺,但科技的发展只要有具备四个基本条件──有人才、有纪律、有决心、有经济的支持──就可以了。20世纪只具备了前三者,科技就取得了这样可喜的成绩,而到了21世纪将四者皆备,因此,他对中国未来科技的发展是绝对乐观的。
结构:
回顾:领先世界→举步不前→抗拒引入→觉醒起步→进入前列
前瞻:科技发展必备条件:有人才、有纪律、有决心、有经济
中国具备科技发展四个条件,21世纪科技发展绝对乐观
2、写作特点
(1)明晰的结构
作为一篇科技类演讲辞,本文的思路特别清晰,逻辑严密。总体安排分为两部分:回顾与前瞻。对中国科技发展历程的回顾,分四个阶段论述,有清楚的时间起止,有因果关系的梳理,有分述、有总结,条理非常清楚。中国科技发展前景的预测,先拿出科技发展的必备条件作为预测的依据,然后分析中国现状与前景,论述顺理成章。
(2)严谨的论述
作为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杨振宁有着科学家的严谨和扎实,做任何结论,都讲究以事实说话,实事求是。体现在本文中,在阐述中国科技每一发展阶段的特点时,他都列举大量真实可信、权威的材料做为立论的根据,做到有理有据。例如,为了说明1400年以前中国科技的领先地位,他列举了郑和下西洋的记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等两个例子;为了说明1400—1600年间中国科技停滞不前以至落到欧洲的后面,作者同样列举了两个事实,明朝皇帝请传教士从澳门把火炮制造技术传到中国来和《几何原本》的翻译与传播。可以说,作者的每一个结论都是建立在扎实的资料基础上的,从不妄下结论。因此,文章显得严密扎实,令人信服。
作者对中国科技发展前景的论述,就是建立在严密的逻辑论证基础之上。先承认预测未来是非常困难的事,接着指出长远的社会动态通常都有很深的很长远的因素,并指出科技发展的四个必要条件,以此作为预测21世纪中国科技发展前景的根据。为了说理更加严密,作者又设想反面意见的驳难,排出一大堆可能影响未来中国科技迅速发展的问题。针对这种驳难,作者引导对方审视中国20世纪的状况,列举中国其时遇到的种种问题,指出这些问题并不影响中国取得巨大的科技进步。在充足的事实论据基础上,作者令人信服地得出结论:科技的发展所需的原来很简单,只是前面所提四个条件。因为中国未来具备这四个条件,所以,中国科技的发展绝对是乐观的。 文章说理,逻辑严密,给听众带来了充足的信心。
3、问题研究
(1)作者认为中国近代敞开国门、向西方学习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原因有两个:一个是鸦片战争时期英国武力的胁迫;一个是甲午战争、八国联军进北京等一系列事件使中国人感觉到了耻辱,感觉到了奋起直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两点可以说是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转折点,对后来中国科技的发展影响深远。
(2)作者为什么对21世纪中国科技的发展“绝对乐观”?
这种乐观建立在作者对中国历史与现状的了解上。他认为,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必要条件并不多,只要有人才、有纪律、有决心和经济的支持就够了,而21世纪的中国这四点都会具备,随着国力的强盛,中国科技的未来必然是光明的。
(3)文中有时使用第一人称,有时用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试分别找出一些例子,体会这样变换人称的好处。
作为演讲辞,往往要阐述自己的观点,因此本文大量运用第一人称,如“我只举一个例子”“我们可以说”“我个人认为”“我认为”等,都是为了发表自己的见解。而运用第二人称,如“如果你去看”“当然有人讲,你讲的太简单了”等,则是为了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引领他们共同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第三人称如“大家都知道”“他曾说过”“有人问”等,则用于介绍一些权威性的知识或观点,或从旁观者的角度提出一些问题等。多种人称的变换,使这篇演讲辞语调丰富亲切,易于为听众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