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测试
高考解析
课外拓展
课件下载



  
《杜甫诗三首》《李商隐诗两首》

一周强化

一、一周知识概述

  我们本周要学习的是几首近体诗。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就是我们所说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共有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绝句又叫“截句”。绝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是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则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的要求。

二、重难点概述

(一)《杜甫诗三首》

1、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父杜审言,著名诗人。杜甫曾应进士举,不第。天宝中,客长安近十年(曾住杜陵附近的少陵,故世称杜少陵),郁郁不得志。安史之乱,流离兵灾中。肃宗朝,官左拾遗,因直言极谏,改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入蜀。严武再任西川节度使时,表为节度参谋,检校工程员外郎。后携家出蜀,病死江湘途中。后世称为杜工部。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深刻反映时代特征,后世称为“诗史”。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诗歌艺术上,他能够吸取和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并形成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后世诗人深受其影响。

2、《秋兴》(其一)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本课选读的是第一首,从命意上看,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秋兴,从字面上说就是因秋感兴之意。

(1)诗人笔下的秋景具有怎样的特点?

  首联从秋景写起,“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林,反而在萧索中见出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键。而言“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承上展开:江间,写巫峡;塞上,写巫山。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诗人纵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

(2)怎样理解“丛菊两开他日泪”?

  对这句话的理解素有争议。一是“丛菊两开”的“两开”具体所指是什么?一种说法为杜甫在夔州两见菊开。考察杜甫的行踪,他出川的当年曾在云安(今重庆云阳)度过了一个秋天,写《秋兴八首》时已到夔州,再历秋景。“两开”还应该从出川算起较确,故一般认为这首诗作于到夔州的当年。二是“他日”作何解?不同于课本注释的另一种解释为:“来日”也。诗意为:“丛菊两开”,徒作来日回忆之泪耳,即“而今乐事他年泪”之意,清人钱谦益就是持这种观点,他在《钱注杜诗》中评道:“丛菊两开,储别泪于他日;孤舟一系,僦归心于故园。”解“他日”为“向日”(从前)或“来日”在训诂上都有根据,于诗意也各有所长,很难分出高下来。

(3)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第三联开始,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国心”,“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漂零。而“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最后一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钻”,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而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全诗就此收束,余意绵绵。

(4)前人评《秋兴》(其一)前两联“因秋托兴”,后两联“触景伤情”,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这两句是清人仇兆鳌的评语(见《杜诗详注》),应该说对这首诗的结构和意境的把握是对的,只是言之过于简略。诗的前两联不能理解成仅仅是为了“托兴”服务的,写景本身也很重要;后两联也不能理解为空泛的抒情,诗人还是选取了典型事物,如“丛菊”“孤舟”等作为陪衬。

3、《咏怀古迹》(其三)

  《咏怀古迹五首》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本课选读的是第三首,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1)诗的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首联交代曾经生长王昭君的村庄所在地。地处荆门,诗人是站在奉节白帝城高处东望荆门山的,当然望不到。但他驰骋想象,“群山万壑赴荆门”,说是群山万壑有如奔赴荆门山。这一“赴”字,使三峡连峰势呈动态而分外雄奇。从第二句“生长明妃尚有村”看,诗人是用这样的背景来衬托昭君的生长地,也是在衬托绝代佳人王昭君,所以有人说,这是“美其人,故奇其地”。

(2)《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从第二联起,开始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中间两联,用对比的手法,写昭君远嫁异域荒漠的悲凉。“一去”,生不能归来;“独留”,死永葬漠北。这一去一留,一生一死,反差强烈,令人不忍深思。第三联是委婉的讽语:仅凭画图哪里能识得佳人的美貌呢?纵然杀尽画工,也是追悔莫及。也许在夜月里,依稀仿佛,或可听到环佩作响,那是昭君的魂魄归来了吧!诗人通过理性的质问和悲凄的想像,表达了无限的伤感。最后一联,宕开一笔,言千古琵琶之声,皆为昭君怨恨所凝:怨埋没汉宫,恨远离家国。结尾两句虽是附会之语,却是至情之论。

  王昭君的故事是非常感人的。她自恃美貌,高标自持,不肯贿赂画工,最后远嫁匈奴,身葬绝域,令人感慨。对王昭君,历代不乏歌咏,就连北宋王安石这样的“硬汉”也写了《明妃曲》,对昭君出塞之事大加议论,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这是因为女人貌美入宫被冷落,和男人怀才入朝不得志一样,都是让人感叹悲叹的事。杜甫咏王昭君,也不过是借昭君之事,浇自己胸中的块垒。

  对王昭君寄予了深厚的同情,也暗含了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怅惘。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这里有去与留的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下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

4、《登高》

  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是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见《杜工部集》,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时其流落夔州(今四川奉节)。古九月九有登高习俗,此诗即杜甫登高有感而作,抒写其长年飘泊、老病孤愁之感。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落笔阔大,在猎猎的秋风中,诗人登上高处,随风传入耳畔的是长啸的猿声,目中所见的是清水白沙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这两句包容了六种物象——风、天、猿、渚、沙、鸟。猿鸟哀鸣,飞鸟徘徊,描绘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此联中“风急”二字绝妙精炼,猿哀、鸟鸣及下联的落木萧萧,长江滚滚都是由此产生。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具体描写秋景。“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状景逼真,意境雄浑绵邈。此联已成后人传诵的名句。以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实际上作者已经融情入景,景中已自有情。在写景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萧瑟凄凉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的描绘流露出强烈的感情色彩。

  颈联两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义,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悲秋”二字,使人深感凄怆之情。“常作客”则表明作者飘泊沦徙的生活。“百年”指暮年,面对苍凉寥廓的秋景,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发出了诗人的衰叹。“艰难苦恨”导致了诗人“多病”和“繁霜鬓”的境遇。特别是因多病而断酒,诗人的悲情更难以排遣,这些都道出对时世“艰难”的不满,对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叹。

  《登高》一诗情景交融,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全诗语言精炼,词约义丰。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写得有声有色。

(1)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人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2)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第三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飘泊到抱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抱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著。不读出这首诗的积极意义,就不能体会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

(3)本诗对仗工整的形式美体现在什么地方?

  胡应麟《诗薮》内篇五卷中赞誉它“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 。还称它是唐人七律中,甚至是古今七律中第一好诗。

  比如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律诗一般都是中间两联对仗,而这首诗八句皆对,而且对得自然妥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胡应麟的确所言不虚。

(二)《李商隐诗两首》

1、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晚唐著名诗人。一生困顿失意,曾有“欲回天地”之雄心,却“运与愿违”,“一生襟抱未尝开”。所作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之感慨,借古讽今的咏史诗和缠绵深挚的爱情诗颇有特色。其七律艺术成就很高,旨趣幽深,包藏细密,于秾丽中露沉郁,流美中不失厚重,唱叹有情,韵味悠长。也有部分作品流于朦胧隐晦,令人难以索解。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亦与温庭筠齐名。

2、《锦瑟》

  此诗实为无题诗,题目“锦瑟”是取句首两字。这首诗意象朦胧,意境凄迷,古今学者都似雾里看花,难得真切。对此诗的旨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有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寄兴说、诗集总序说等等。我们以恋情说和自伤身世说为背景来解读此诗。

(1)如何理解这首诗中的典故?

  诗的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意思是:这锦瑟毫无来由,具备了五十根丝弦,每根弦,每根弦,都使我想起逝去的华年。这是借锦瑟起兴,言年华之思。锦瑟的五十根弦,让诗人想起了自己将近五十年的人生。而瑟的发音清幽哀怨,十分伤感。所以看到眼前的锦瑟,一种惋惜、伤感和无可奈何的情绪涌上诗人的心头。“思华年”是全诗主脑,以下四句写的就是诗人的“华年之思”。诗人写对美好岁月的回忆,表达得十分委婉,用了四个典故。

  这四个典故应该如何理解?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庄周在清晨的梦中,变成蹁跹的蝴蝶。望帝将伤春的心事,寄托给哀鸣的杜鹃。

  “庄生晓梦迷蝴蝶”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一次庄子梦见自己化为蝴蝶,栩栩然而飞,完全忘掉自己就是庄周;后来梦醒,自己仍是庄周,不知蝴蝶何往。这个典故表现了这样的情景: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境。这既是美好的情境,又是虚幻的梦境。

  “望帝春心托杜鹃”中,望帝,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杜宇,死后魂魄化为杜鹃鸟,啼声哀切。这里用这个典故写了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诗人的无限悲感、难言的怨愤。作者以这两个典故比喻自己所回忆的往事已成梦幻,表现诗人无限伤感的心情。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明月临大海,闪烁着晶莹的珠泪,蓝田的日光和暖,升腾起美玉的轻烟。

  “沧海月明珠有泪”。传说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海,珠得月华,始极光莹。《博物志》记载:南海之外,有鲛人,他哭泣时流下的眼泪,就是亮晶晶的珠子。诗人借此把月珠泪合而为一,构成了一个朦胧的妙境,表达一种复杂的怅惘情怀,既有对其高旷浩净的爱赏,又有于其凄寒孤寂的感伤。

  “蓝田日暖玉生烟”。蓝田的玉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美玉的精气冉冉上腾,远察如发,近观却元。诗人借此具有极高美学意味的理想景色,抒发一种对于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怅恨。与典三所涵一致。

(3)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表达了怎样曲折的意蕴?

  诗的尾联收拢全篇,明确指出“此情”二字,与开端的“年华”呼应。意思是: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才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怅惘了。诗人用两句话表达了几层曲折,而几层曲折又只是为了说明那种怅惘的苦痛心情。李商隐一生经历,有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中怀,发而为诗,感人至深。

3、《马嵬》(其二)

(1)关于咏史诗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黄侃评论《马嵬》一诗时说,这首诗“讽意至深,用笔至细”。黄侃的依据是什么?

(2)这首诗所讽何意?为什么说这首诗“讽意至深”?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次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首联从“海外”说起,气势磅礴,笔力千钧。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来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诗人这里用“徒闻”二字将此事轻轻带过,实际上是否定了这虚妄之说。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为:来世渺茫难求,可是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却是不争的事实。此语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第二、三两联,都是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马嵬之后,唐玄宗这位失去了权势的皇帝,听到的只是军旅的梆声,再也享受不到在长安宫殿里专人报晓的服务了。现在的情景是军队哗变,“六军不发”,当年盟誓长生殿、笑牛郎织女的赏心乐事,而今都成悲痛,可谓“乐往哀来摧肺肝”!诗的最后一联,点明题旨: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讽意至深”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会:否认神仙怪诞、生命轮回说,为立论张本;对比唐玄宗今昔境遇,而寓意自明;结尾通过设问深化议题。

(3)为什么说这首诗“用笔至细”?

  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再发,波澜起伏。

  这首诗的“用笔至细”还表现在:措辞的委婉和立意的含蓄上。

三、难点解析

1、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

  本课所选三首诗都是作于秋天,其中两首直接写到了秋景秋思。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情怀呢?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题材,所谓“春女善怀,秋士易感”。如宋玉的《九辨》云:“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曹丕的《燕歌行》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之感,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之类的联想,但也催人奋进,令人振作。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2、杜甫晚年的律诗有什么特点?

  本课所选三首诗都作于夔州,都是律诗。这些诗是杜甫晚年的代表作品,显示出非凡的艺术功力,表现出沉实高华的特点。诗人突破了早期创作中较多写实的风格,不拘泥于现实生活本身,融优美的音律、奇妙的构思、精练的诗句、华丽的色彩、深远的意象于一体,升华思想情感,追求艺术美感,空灵洒脱,汪洋恣肆,仪态万方。即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这样联章的七律,犹如咏发情感的“捆绑火箭”,皆为精心制作而成,为前此创作所无。唯其早年有太多作品关注社会动荡,民生疾苦,赫赫在前,故晚年不再重复,独存精神,厚积所发,铸成更为深沉的诗情。

3、李商隐诗的用典。

  李商隐的诗,素以用典工整适切著称。这两首诗,尤其是《锦瑟》用了很多典故。用典可以加大诗句的内涵,提高诗句的品位,铸造出诗歌典雅、厚重的意韵;还可以借题发挥、“借尸还魂”,为我所用,创出古典新义来。以《锦瑟》而论,如果不引庄周梦蝶,又如何在七个字中传达出诗人对自我认定的迷惘呢?如果不引望帝啼血,又怎能表现出那种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生死不渝的情感呢?可以说,用典是李商隐刻意追求的一种表达手段,更兼他锤炼得好,融贯得好,所以不露斧凿之痕,达到了浑然天成的地步,所以不碍于他诗句的流利,情感的婉转。

4、怎样理解《锦瑟》一诗的主旨和情感?

  《锦瑟》一诗,境界扑朔迷离,情感深长绵藐,确实是一个千古之谜。所以,至今还有很多学者把它当作政治诗来读,并从诗人的经历中寻找蛛丝马迹,阐幽发微。李商隐一生,固然是在党争的政治派别夹缝中求得生存的,受过一些大官的恩惠,也因之被另一些人排挤,有过短暂的荣光,更有过长期的失意。但他在政治上的得失悲欢,未必用这样朦胧的诗歌来表现,不能硬把中国古典诗歌“香草美人的传统”(以爱情隐喻君臣际遇)往这里套。若然,李商隐那些写爱情的无题诗,像“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之类的,都可以当作政治诗来读了。我们认为,《锦瑟》还是一首写恋情的诗,是一个垂暮老人回首锦瑟华年所唱出的一曲哀婉凄美的歌。其意境高远,感情真挚,可意会不可言传,可感悟不可支离,须从大处读之。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