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寡人之于国也》
1、孟子及《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认为他继承了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进行辩论,逻辑严谨。其中用得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2、文章内容
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问题。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十分困惑。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其余段落):提出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施行“仁政”。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阐述了自己的“仁政”主张。
该部分包括三个段落。
倒数第三段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使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
倒数第二段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本段,孟子进一步提出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的仁政主张,也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最后一段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孟子批评了统治者的虐政,从反面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这一段照应开头,指出大王治民并未“尽心”——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接着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设喻加以驳斥:“涂有饿殍”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虐政。最后两句,“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希望大王不推诿责任,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行仁政,推行王道,则“斯天下之民至焉”。回答了开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问。
3、问题探讨
(1)如何理解标题“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原句是“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古代国君的自称谦词,今义是形影孤单的人,即“孤家寡人”。“于”,介词,与“国”合成介宾短语。“之”,用于主语和介宾短语之间,提顿语气,强调介宾短语的意义;还有一种讲法,“之”作为助词,无实义。
(2)“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对梁惠王提出的问题孟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了一个“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两个逃兵“弃甲曳兵而走”,一个逃五十步,一个逃一百步,“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梁惠王不知是计,回答道“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在不知不觉之中说出了否定自己观点的话。孟子立即接道:“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的话十分巧妙,既回归正题,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
(3)孟子否定了魏国及其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文章最后三个段落阐述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作者首先阐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使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
接着阐述了王道之成的道理。在倒数第二段中,孟子进一步提出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的仁政主张,也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和上段一样,孟子仍然强调发展生产,但其措施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而且主张教民——谨庠序之教,申孝悌之义。
最后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孟子批评了统治者的虐政,从反面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这一段照应开头,指出大王治民并未“尽心”——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接着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设喻加以驳斥:“涂有饿殍”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虐政。最后两句,“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希望大王不推诿责任,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行仁政,推行王道,则“斯天下之民至焉”。回答了开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问。
从这三段我们了解到:
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国民“加多”,称雄诸侯,必须施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进而得天下。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不征调百姓服役而耽误生产时节,不狂捕滥捞,不忽视时令伐木,牲畜不误繁殖,不误粮食播收,种桑养蚕织布,“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至此,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
(4)疑难语句的理解、翻译。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要注意一词多义“食”的翻译,重点字词“涂”“发”“岁”“兵”的翻译,还要把文言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和判断句)准确地翻译出来。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注意准确地表现孟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表现了孟子对酷政的批评,情感应是激昂的。可译为:(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这些人)却不加以制止,在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饥饿)而死,却说:“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跟拿刀把人杀死,然后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
(二)《过秦论》
1、作者和背景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现在河南省洛阳市)人,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时以文才显名,20岁被汉文帝刘恒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参与政事,深受倚重。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转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他“自伤为傅无状”,一年后也忧郁而死。年仅33岁。他的政治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一派。所著政论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有名。其文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颇有文采,感染力很强。对当时和后世都很有影响。原有集,后散佚,今人辑有《贾谊集》,包括《新书》十卷。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生活的西汉初期,由于经过五百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贾谊认为推行“仁政”可以“安民”,他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鲁迅曾称赞本义为“西汉鸿文”。
2、文章内容
(1)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2)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攻之势”体现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具体分析如下:
“攻之势”,即秦王朝的逐步兴盛的过程。分为三个时期:
①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第1段)。这是秦孝公时的事。在战国初期,万乘之国共有七个,秦居其一,实力与其余六国相等,它的进一步强大自孝公开始。文章先叙秦的地理优势和孝公的政治雄心,次叙在商鞅辅佐下所制定的基本国策(立法度、耕战、连衡)和取得的成果。
②秦王朝势力的进一步扩展(第2段)。这个时期长达90年,包括秦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即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将本时期内纷纭复杂的斗争情况集中到两个方面:一是按四个方位分写秦领土日益扩大的情形,表现它的势力空前增长;二是写诸侯约从反秦以及斗争的失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说明它是不可战胜的。表明由秦来统一全国已成定局。
③秦始皇统一全国(第3段)。这个时期包括秦始皇在位的36年。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这意味着秦从此转入守势。
“守之势”,即秦王朝逐步衰亡的过程,分为两个时期:
①秦统一天下后的守策(第3段),即愚民、弱民、防民,以“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来确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仁义不施”。
②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第4段)。重点是写陈涉起义。用低衬写法:先说陈涉地位低,才智不足,意思是缺乏号召力和指挥作战能力,又说起义队伍人数不多、武器简陋,意思是不堪一击;然而结果出人意料,“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星星之火顷刻间燃成燎原之势。这也是针对着“仁义不施”写的。仁义不施,民心丧尽,“其亡可立而待”,所以下面只用一句话写它的覆灭。
3、问题探讨
(1)文章题目为“过秦论”,在文章中真正指责秦之过的文字有多少?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作品内容?
真正指责秦之过的文字只有全文最后一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文章前四段叙述了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史料叙述占了绝大部分篇幅,作者却丝毫没有议论。但事实胜于雄辩,经过这几段生动的记述,读者对秦的盛世转瞬即逝景况已深深印在脑中,对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外部因素引起,而是内因导致已有认识,只是还未明确,最后一段作者通过对比论证将论点摆出,自然令读者信服。所以金圣叹说: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之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这足见文章构思精巧。
前四段是叙事,最后一段是议论,叙事是议论的基础和根据,议论是记叙思想内容的深化。议论和记叙的关系,是观点和材料、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2)九国诸侯的强大都是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这些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首先写出了诸侯们买通天下之士,采用了合纵策略缔结了盟约;其次写出文臣武将,人才济济,各有所长;最后写九国之师军队强大,而最后的结果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这样就反衬出秦国的强大,同时也含蓄地指出了秦国之所以强大的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符合社会时代的发展,是一种“仁政”,这种“仁政”得到秦国后代君王的继承,所以到了势力如此强大的地步,又间接地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做了准备。
(3)作者写陈涉,突出了陈涉的出身卑微、才能平庸,兵力弱少,武器低劣,如此之人,如此之众竟然一呼百应,仿佛不费吹灰之力就“亡秦族矣”目的是为了什么?
强大的九国之师联合攻秦,结果是一败涂地;弱小的陈涉之师却能“亡秦族”。作者通过这些内容.表现出了秦始皇由攻转守变化的关键;仁义不施。失去了仁义,使民心丧尽,失去仁义,就变得不堪一击,由此可以明确看出本段已经为文章最后提出的“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提供了充足而又必要的准备。
(4)分析第5段作者论述秦王朝的灭亡,秦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段的内容与全文有什么关系?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灭亡的主要原因。作者在本段中从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的能力,部队的素质和武器装备四方面同九国之师和陈涉对比,结果是后者远不如前者,却“功业相反”这就很自然地推出了本文的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从全文结构上看,本段照应了全篇,归纳出了中心论点。具体如下:“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照应本文第1、2段;“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照应本文第3段;“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照应本文第4段;最后照应上文“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水到渠成地点明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5)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汉初的社会情形如何?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①启示是“施仁政,行仁政”,要想国家长治久安,就必须施行仁政。②贾谊生活在汉文帝时代。其时,社会经济已渐渐恢复,人民生活也较安定,但是阶级矛盾却在不断地滋生暗长,统治阶级日益滋长“淫侈之俗”,并横征暴敛,加重人民负担,以至逼迫农民卖鬻子。贾谊担心“大命将泛,莫之振救”,于是借此文,要求汉文帝以秦亡为警示,施行仁政,免蹈秦亡之覆辙。③从前面对贾谊的介绍可以看出,贾谊是个对政治功名有强烈愿望的人,他想通过这篇文章引起皇帝的注意,实现其政治抱负。
(一)《寡人之于国也》论辩艺术的高超之处何在?
作为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由于时代及学术交流与竞争使然,孟子论辩之术在气势、声威、心理、思想、情感和技巧上,体现出众多高超之处。在本文中有以下特点:
其一,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长于诱导启发,始终争取主动,客观上形成了结构上的层层深入与跌宕生姿。
其二,准确运用比喻、排比、对偶手法。东汉赵岐《孟子题辞》中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孟子》全书261章,其中93章总共使用比喻159种。本文“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晓畅,喻意深刻。排偶句式的运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气势。本文第3段的3种措施和第4段的4种主张,全用排偶,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音调铿锵,极富音乐性,强化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
其三,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本文3个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各部分内容画龙点睛,又强化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出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深沉的特质。
其四,语气逼真,接近口语,生动风趣,正如清代刘大櫆在《论文偶记》里所言:“歌而咏之,神气出矣。”
(二)《过秦论》是怎样使用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
使用两方面的对比: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
纵向对比为秦国和秦朝的对比:秦国由弱到强,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这些政策符合社会发展,是“仁义之施”逐渐强大的必然结果。秦王朝由强到弱,原因是“废先王之道”不施行仁义,逐渐衰弱直至灭亡,也是必然结果,这就强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横向对比:首先拿秦国与六国进行对比,反衬出秦国的强大,含蓄地指出秦国历代君王“因遗策”施行仁政,势力才如此强大,为论点的提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其次拿秦朝与陈涉对比,突出了双方的尊卑、才能、军队、武器的悬殊,而弱小的陈涉竟能一呼百应,共起灭秦,原因正在于秦朝的“仁义不施”。最后拿陈涉与“六国之师”对比,前者势单力薄却起事之易,一举灭秦;后者势力雄厚却攻秦之难,自取灭亡,突出了陈涉的弱小以及败案的“轻松”,实际上还是为了证明中心论点。由此看来,几种对比,纵横交织,无疑增加了强大的论证力量,最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也就不言自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