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测试
高考解析
课外拓展
课件下载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游褒禅山记》

一周强化

一、一周知识概述

  本周要讲的课文是《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和《游褒禅山记》。

  学习这两篇文章,首先应疏通课文,对照注释和工具书弄懂课文大意;其次要把握主旨,把握文中渗透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要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1、课文分析

  王维于开元二十年前后曾在辋川隐居,他对田园风光、自然山水怀有特殊的情感,写了许多诗歌赞美那里的生活和景物。在隐居生活中他经常和野老共话桑麻,同朋友饮酒赋诗,与山僧谈经论道。在这些人中,裴迪是他最好的伴侣。早在移居辋川之前,他们就一同在终南山隐居过,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后,他们又经常“浮舟往来生,弹琴赋诗,啸咏终日”。这一年的腊月末,裴迪在自己家中温习经书,准备去应科举考试。王维居住在辋川别业颇有孤独之感,便写了这一封信给裴迪,约请他明年春天来这里与他同游。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虽然是一封书信,但可以说它也是作者以诗人的语言、画家的构思写成的一篇优美的写景记游散文,一首赞美自然风光和表述友情的抒情诗。

  这封信可分为三段。既叙朋友情谊,又写自然景物,流利酣畅、挥洒自如。

  第1段:概述自己出游的经历。这一段写得干净利落,只交代了裴迪不能同游的原因和自己独自出游的寂寥心情。

  第2段:叙写一天中游山的经历和感受。这一段描写是蓝田的冬夜图,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如一幅水墨国画,着墨淡雅,用笔清疏,写意传神,基调寂静而清幽,是实景的真实描绘。并对往昔作了回忆,表达了对好友的思念之情。

  第3段:正式邀请,希望裴迪来年春天能够前来。这一段用欢快流畅之笔写了一幅春色图,把春日山中万物勃发,生机盎然的景象描写得清新朗秀,令人不胜向往。并以这遥想的美景来劝诱好友前来。

2、知识积累

  (1)一词多义

  (2)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涉玄灞

    登华子冈

  名词作动词

    与山僧讫而去

《游褒禅山记》

1、课文分析

  《游褒禅山记》通过一次未能尽兴的游山经历,说明了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在研究学问上要“深思慎取”。

  全文五段,前两段是记游,记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游赏的过程。中间两段是借游赏经历抒发一番有关治学的议论。最后一段,补叙同游者的情况。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的概况。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第三段:写游华山洞的心得。

  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第五段:是记游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作记的时间,以及作者的籍贯、署名,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文章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简明,议论深刻,不枝不蔓,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说明了学人治学应具有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慎取”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这便是本文所焕发出的思想光辉,正像梁启超所说:“荆公则学人之文也。”不只是求学,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坚持,才会最后取得成功。这篇文章从这方面也给予我们许多启发。

2、知识积累

  (1)一词多义

    

    

    

    

(2)古今异义

  而卒葬之(古义:终于;死。今义:士兵;完毕)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十一)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不平常。今义:程度副词,很,十分)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所以:古义,是代词“所”和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缘故”。今义:常用来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于是余有叹焉(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今义:合用为连词)

(3)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fǔ,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4)词类活用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头)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名词用作动词,筑舍定居)

  则或咎其欲出者(“咎”名词作动词,责怪)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名词作动词,弄错。“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极夫游之乐(“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5)文言句式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介宾结构后置)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省略句)

  有碑仆道(省略句)

  然力足以至焉(省略句)

三、难点知识剖析

1、作为一篇书信,本文在内容上有什么体现?

  书信是直接与接受者对话的,其所叙之事、所写之景、所抒之情都应与收信人有密切关联。作者正是做到了以二人相处的往事,以二人共赏的风景和二人相同的志趣,来吸引、说服对方。在这封信中,虽然写景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叙友情却是贯穿始终的线索。像第1段记独游的索然无味,第2段对往昔的回忆,第3段向裴迪发出的热情邀请,总是在不断地向裴迪表达自己对好友的思念之情。

2、作为一封书信,为什么把主要篇幅放在景物描写上?

  作者为何在这短短篇幅中,浓墨重彩地描写冬日景色,遥想描绘春天的美景,这与本文的写作意图有关,这封信既是用来叙述朋友情谊,同时也是与友人相约共赏,向友人发出邀请。作者把冬景写得诗情画意、生趣盎然,既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美景和美好生活的欣赏,让美景真情与朋友分享,同时也暗含着对朋友的劝诱和邀请。要注意的是,本文的写景特别富有生活情趣,这也表现了作者期望闲适山水之中、追求田园生活的心理。这种借景传情、借景寄意的写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琢磨的。

3、《游褒禅山记》第二段略写了什么?详写了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略写前洞,仅19字,较详细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对比:①前洞的平坦与后洞的深幽;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④进洞时“其观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

  作用: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本段写游洞并不写景,只是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这与第一段中写上山独写一块倒在地上的碑类似。显然记游不是重要的,而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是为后面进行议论准备材料的。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