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测试
中考解析
课外拓展
 



  
《满井游记》《诗五首》

一周强化

一、一周内容概述

  《满井游记》是一篇游记小品,这篇游记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写出一个南方人眼中的“北国之春”。其比拟之生动,描写之形象,感受之细腻,出人意料又合情理。

  《诗五首》是一束古代诗歌的集锦。陶渊明在《饮酒》中坦言不做官的惬意,李白在《行路难》中抒发出仕无路的悲慨,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吟出了身处漏雨茅屋心系“天下寒士”的情怀,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唱出了边塞送行的豪迈,袭自珍的《己亥杂诗》道出了解佩出朝、去国还乡的复杂情感。其人不同,其事各异,却都是真心真语,字字关情。

二、重点知识介绍

(一)满井游记(作者:袁宏道)

1、语言积累

(1)生字读音

(yān)地  花(zhāo)节 (zhé)  廿(niàn)   ()

(qiàn)女  (huì)面   (liè)  (léi)   (jiǎn)

(jiā)   ()     (xiā)  (huī)   ()能

(2)通假字

恶能无(纪“通”“记”)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而茗者  泉,用泉水,名作动。

而歌者  罍,拿着酒杯,名作动。

(5)“而”字的用法

“而”可译作“可是”、“但是”、“却”,或译作“而且”、“并且”或用本字,或省译。

①如镜之新开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此“而”译成本字,但不是规范的现代汉语用法。

②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城居者未之知也。

 而译成“可是”或“可”。

③择其善者从之。

 而,译成“就”。

2、语言积累

3、重点把握

(1)把握作者通过城居者回归自然后的欢快心情来表达迎接春天来临的喜悦之情。

(2)仔细体会作者在描写景物时的细腻手法。

(二)诗五首

饮酒(作者:陶渊明)

  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也没有寄身庙宇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身处“人境”。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照理也就会有闹市,也就会人来车往,喧嚣不绝于耳,可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这是为什么呢?第三四句的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问君何能尔”,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体客体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颇富情趣。“心远地自偏”一句,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做出了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以下几句主体隐去,进入“写景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笔,是在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辞”,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抒情主体又渐渐浮出,写眼前景物,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韵。最后两句,诗人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就是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

行路难 (作者:李白)

    诗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开头以极为夸张的笔法领起,写“金樽清酒”,“玉盘珍羞”,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似乎是一首“祝酒歌”。但三四句急转直下,忽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样强烈的反差,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当精神苦闷的时候,美味佳肴也难以下咽。以乐景写哀,强化了哀的程度。那么,诗人的悲哀到底是因为什么呢?答案是模糊的,朦胧的,充满“诗意”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是一种忧来无端的惆怅,是一种无所适从的迷惘。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世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现实之路虽然坎坷险阻,但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多么希望像姜太公一样,八十岁遇周文王,一展宏才;像伊尹那样,梦见自己乘舟到“日边”,有为于当世。但理想和现实是有距离的,理想不能征服现实,现实也不肯认同理想。这样的痛苦交织于诗人心中,他终于发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叹。诗的结尾,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杜甫)

课文朗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以描述开篇,完全是写实的手法。先写秋风的威力,“怒号”是其声势,卷走屋上茅草是其“战绩”;再写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面对这大自然的强者,只好任其所为,看着自己的茅草渡江而去,高飞的挂在了树梢、低徊的沉到子塘坳。

  面对大自然的暴力,诗人表现得较为平静,甚至还有几分耐心去欣赏它。但面对顽童的“趁风打劫”,他却真的动了肝火。它如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失态,是那样率真。与其说他是在和孩子们生气,不如说他是在和自己生气。他恨自己老迈年高,生活无依,一事无成,于国于家都没什么用了。也许还深责自己缺乏修养,和小孩子们一般计较。总之,焦灼之后,他转为沉静,渐而苦苦地思索。

  大风过后,黑云涌来,不用说,秋雨是不请自来了。诗人收回自己的视线,不再关注大自然的风云变化,而把心神集中在自己赖以生存的茅屋里。多年的贫困,多年的流离失所,他甚至做不起一床被子,而就是那床冰冷似铁的被子,也让睡觉不老实的孩子蹬破了。满屋漏雨,没有干爽的地方,可是秋雨却不管不顾地下个不停。这是怎样的生活啊!长夜漫漫,诗人失眠了。而“自经丧乱”,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什么用呢?

  突然,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这时,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虽然他现在缺少“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住所,但是,如果眼前突现这样的房屋,能够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呢?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就像他在兵荒马乱中写“三吏”“三别”一样。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岑参)

课文朗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全诗共十八句,正如诗题所示,按内容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部分,即“咏雪”(前十句)和“送别”(后八句)。开头两句,突出了边塞的气候特征;北风扫荡,草木摧折,八月飞雪。一个“即”字,表明这里与内地相比,冬天来得格外早,不免使人惊异。接着,诗人发挥神奇的想象,将北风看作春风,将雪花比作梨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何等新奇,格调多么豪迈!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下面两句诗仍追逐着雪花来写,不过情景一转,由户外写到室内。雪花飘进珠帘,沾湿罗帷,轻柔而浪漫,还真有几分梨花的神韵。但“狐裘不暖锦衾薄”的严酷现实也提醒人们伴随着雪花的到来,寒冷也悄悄地跟进,在考验人们的毅力和耐心。后面两句诗就接着写道:“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这是从军旅生活方面写天气的寒冷。将军不能弯弓,不能披战衣,怎么带兵打仗呢?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人类显得这样的无助和无奈。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是过渡性的,将视线又转向“外景”,以百丈坚冰渲染大的环境;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下面写送别的场面,简略而有情味。“胡琴琵琶与羌笛,这种纯然是西域特色的管弦乐器齐鸣和响,从而为边塞的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悲壮的豪气。天色已晚,暮雪纷纷,红旗不卷,“归客”登程,此情此景,令人黯然。但诗人却抛开了离愁别绪,以高昂的格调收束全篇。结尾四句,形成顶针。内容接续,如行云流水,画出一幅空旷寂寥的雪中送别图景。“雪满天山”令人凄迷,“山回路转”使人惆怅,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这个“开放式”的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己亥杂诗 (作者:龚自珍)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三、重点知识归纳

(一)满井游记(作者:袁宏道)

1、这篇游记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柳枝初展的神韵。熟读课文,试找出几处这样的景物描写,略加分析,想一想,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文中这样的景物描写还有几处,如“土膏微润”,写冬去春来大地解冻复苏的情景,简练而传神;“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写天气转暖湖冰消融的情景,令人精神为之一振;“麦田浅鬣寸许”,写麦苗破土抽芽的情景,准确而生动。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无不渗透了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对自然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

2、本文在记叙描写中运用比喻,比如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做“脱笼之鹄”。你能从中再找出几例吗?结合上下文体会表达效果。

  文中这样的比喻句还有几处,如“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光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如“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如“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

3、怎样理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是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这句话看似为作者不经意之谈,是在为自己出城郊游找借口,实则大有深意。袁宏道25岁中进士,不爱官,请假归家,又与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纵情山水,访师问学,可见他追求自由的天性。袁宏道的游记散文,也充满了疏放不羁的精神,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对官场的厌倦,是个性的张扬和抒发。他是一个漫步郊原的孤独者,“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遗落世事,在与自然风物的对话中,感受自由的可贵。

(二)诗五首

饮酒(作者:陶渊明)

1、名句赏析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这两句道出了一个富有深刻哲理的回答:因为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诗人用诗的语言告诉人们:人的形迹是无法脱离现实的,而人的精神却可以超越现实而趋于恬淡虚静,“心远”二字,既是对结庐人的精神素质的挖掘,也是诗人对彻底摆脱世俗社会的精神境界的高度概括。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心与自然的会意和亲近。“采菊东篱下”本是写实,陶家庭院东边有一道篱笆,篱下种着菊花。因为陶渊明爱菊、咏菊,寄托着高洁的情致,菊花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后人只要言菊花就会想起陶渊明。连带着“东篱”这个词也有了一种象征意义,象征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南山”即庐山。庐山拥山川之灵异,历来为高士逸民栖居之地,陶渊明亦常往来于此,又《归园田居》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南山在现实里和陶渊明的精神上都隐然是世俗尘网的对立物。陶渊明以高洁之情怀、悠然之雅兴,会心于南山,物我两契,陶然自乐。

2、中心意思

  这首诗通过对眼前的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生活的热爱,反映了作者的清高思想和恬静愉快的心情。他实践了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的原则,也接受了道家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蔑视富贵的思想。

3、写作特色

  本诗最大的特点是语言平淡,不加雕饰,似乎无意为诗,毫不费力,而诗情自然流出,韵味隽永,意远辞淡。显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极高的造诣。

行路难(作者:李白)

1、名句赏析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句诗仿佛是贝多芬《英雄交响乐》中的英雄主题:冲破阴翳和黑暗,来到一片金色的灿烂朝阳中。诗人壮思飞扬,豪情逸兴,充满对前途和理想实现的乐观信念,使这首悲歌顿时充溢着豪迈进取的激情,喷发出一种壮阔雄浑的气象。我们仿佛看到:踌躇满志,雄视阔步的诗人相信终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扬帆渡海,直达光辉的理想的彼岸。

2、中心意思

  这首诗充满了隐喻。借乐府古题抒发情志,本来就有慷慨悲歌的韵味,加之诗人对自己政治追求的含蓄表达和形象描述,使诗意更加扑朔迷离。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县清一”。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扬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推敲诗意,这首诗当是李白入长安求仕无路时的作品,所以既作激愤之语,亦存有“长波风破浪”之志。

3、写作特色

(1)诗的结构紧紧围绕主观和客观、理想和现实剧烈的矛盾冲突而展开,时而热烈,时而沉郁,时而绝望,时而高昂,开合腾挪,牢笼百态,沛然奇气,充塞其中,充分展示了诗人李白“瑰奇宏廓,拔俗无类”的个性特点。

(2)在韵律节奏上,时而用对句转折,音节从低沉到高亢;时而长短错落地安排节奏,并运用音色、音势、音长和音重的变化。或复叠高呼,长歌而哭;或高歌遏云,雄扬突起,表现诗人内心情绪的奔腾起伏和忧愤悲喜。在这短章方寸之中,充分驰骋诗人的才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杜甫)

1、名句赏析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声洪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迸发出来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

  杜甫身处漏雨茅屋,怎么会突发狂想,要“大庇天下寒士”呢?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官僚地主家庭,儒家的仁爱思想对他的影响非常大,使他从小就立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由于仕途不顺,生计窘迫,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近下层社会,关心民生疾苦,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悲愤之语,以及《兵车行》、“三吏”“三别”这样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他晚年客居成都,靠朋友接济为生,但忧国忧民之心不减。他因“茅屋为秋风所破”一事发出的不止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杜甫的感情是真挚的,是不容置疑的。

2、中心意思

  这诗抒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郁抑不平的感慨。尽管在现实社会里到处碰壁,找不到出路,然而结尾的地方,诗人仍然坚信自己的理想会有实现的一天,充满着一种热爱生活,冲出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精神。

3、写作特色

①体现歌行体特征。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正因为有了现实的触动,有了内心的渴望,诗句才能这样不假修饰,从胸臆中自然涌现。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②逐层蓄势,转笔陡然——艺术构思极富技巧。

  本诗的艺术构思上极有特色,诗人先以铺陈叙述的笔法逐层推进,极写个人的不幸遭遇,待蓄足笔势陡然转笔,以抒情议论的方法表达内心的愿望。

  前三段逐层推进,叙写凄楚处境,表现悲凉心情;第四段笔锋一转,诗人没有为自己的哀苦而彻夜悲吟,而是推己及人想到“天下寒士”,“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几句感人至深,身居破屋,困顿不堪,却心想他人,更显出他忧国忧民的可贵精神。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岑参)

1、名句赏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本来一夜大风雪造出来的是个冰雪世界,但诗人却说这不是北风而好像是春风吹了一夜,使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以梨花比雪花,以千万株梨树枝头的繁花来比边塞的茫茫雪原,加上“忽”的配用,写出了雪下得大而急,也表出了充满浓郁春意的奇丽壮美境界。诗人笔下呈现出来的这个春意盎然的梨花满树的春天景象,是他的想象和主观感受,可是却把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揭示出来了,也为这个寒冷的边塞增添了无限春意。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在白雪的辉映下,那面静止的红旗多么瑰丽。以纷纷下辕门的“暮雪”映衬冻不翻的“红旗”,以“动”衬“静”,以“白”衬“红”,表现送行人郁结不开的惜别情意。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诗句奇特而壮美。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最后两句诗是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这样的结尾,真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

2、中心意思

  全诗以“雪”为线索,生动描绘了唐代西北边塞冰天雪地的奇丽风光,抒发了作者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依依惜别之深情。

3、写作特色

①这首歌行体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咏雪兼送别,而以“雪”贯串全篇。以雪起,写送别前、送别时所在地的雪;以雪终,写送别后目送友人望到的雪景;以雪为叙事线索,写了送别友人的过程;又以雪为寄托离情之物,无边无际,纷纷扬扬,美丽纯洁。

②这首诗通篇写景,通篇有情。借景抒情,景中有情。

  如:饯别友人分手之际,“愁云惨淡万里凝”恰是诗人此刻心境的写照。“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更是意味深长,不但流露了诗人当时“送君去”的依依惜别之意,而且揭示出作者“不见君”后心灵深处若有所失的虚空和惆怅,甚至还可能夹带着因友人归去而触发起来的思乡之情。

③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

  这首诗不但出色地刻画了我国西北边疆奇特瑰丽的风光,还成功地表现了将士们的精神风貌。写送别却豪壮、乐观,全无令人神伤之情,把依依的送别写得豪迈奔放,体现了诗人浪漫乐观的本色。

己亥杂诗 (作者:龚自珍)

1、名句赏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点点柳絮和着粉红的花瓣似乎随“吟鞭”扬起,有的飞过马头,有的沾上衣襟,有的落在地上任人马践踏,车轮碾过,化作红粉香泥。突然,诗人的思绪被夕阳下染得火红的花瓣点燃了——“落红不是无情物”!这里的“落红”两字,在全诗中地位十分重要。它上承“浩荡离愁”,提醒读者,诗人的离愁不仅有“浩荡”修饰,“白日斜”烘托,“天涯”映衬,还被动态的时时拂面而过的“落红”撩起。这一笔是隐藏在诗内的,因此,“落红”既是对前面离愁内涵的补充,而作为转折,它又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转入下层,为全诗主题升华作了铺垫。是的,落花绝不是无情的废物,自己辞去礼部主事之职正是为了到家乡主掌书院,聚徒讲学,把自己的学业和思想传给生徒,以变革的热情和未来的憧憬启迪他们,为国为民尽自己的最后一点力量。花落归根,化为春泥,不正可以孕育新的春天,色彩、花芳,不正可以献给后之来者吗?诗人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大自然里花开花落,本来风雨由之,无感情可言,落红说不上是“有情物”还是“无情物”,只是诗人把自己的身世与落花完全结合起来,把感情移向落花,才使落花也具有人的感情,从而变成有情物了。落花有情,表现在那里?去酿造新的彩色的世界——“化作春泥更护花”。至此,诗人终于把飞花般纷乱的思想捉住,从愁思中摆脱出来,带着时代的使命感,上升到一种庄严神圣的境界。“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飞花的独白,也是诗人与腐败的官场决裂,向黑暗的势力抗争的庄严而神圣的宣誓。为了国家和黎民百姓,为了似锦繁花,不惜献身化为春泥。

2、中心意思

  《己亥杂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3、写作特色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袭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最好的证明。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