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测试
高考解析
课外拓展
课件下载



  

《蜀道难》《将进酒》


 

一周强化

一、一周知识概述

  本周学习李白的诗作《蜀道难》和《将进酒》,学习重点是要求提高领会诗人的风格的能力。李白的诗飘逸豪放,语言流转自然。学习鉴赏李白诗作的艺术风格,首先需要知人论文,即结合李白的成长背景来理解其作品的思想内涵;其次要揣摩字句,展开想象与联想,体味不同的语言形式呈现出的别样的意境美;最后,要注意作品中的用典,把握作品的艺术特色。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蜀道难》

1、段落层次:

  第一段写蜀道之高峻及蜀道来历,即一叹蜀道之高。第二段借“问君”引出旅愁,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山高水急的境界,此即二叹蜀道之险。第三段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是蜀之门户,形势险要,多发叛乱,即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一、叹 蜀道之高  

  二、叹 蜀道之险  

  三、叹 战祸之烈  

2、文章主旨:

  这首诗以丰富奇特的想象,新奇大胆的夸张,以诗人炽热奔放的感情描写了蜀道之高之险,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并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3、诵读提示

  (1)“噫吁……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岭炼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读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课文朗读:蜀道难

4、重要实词

  乎高哉(形容词,译为“高”)

  不与秦通人烟(名词,山川险要的地方)

  可以绝峨嵋巅(动词,可译为“横渡,横穿”)

  上有六龙日之高标(动词,译为“迂回,绕道”)

  锦城虽云乐(云:动词,说;乐:动词,可译为“享乐”)

5、重要虚词

  难上青天(介词,译为“比”)

  开国茫然(多么)

  黄鹤之飞不得过(尚且)

  见悲鸟号古木(只)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为什么)

6、通假字

  所守或亲(匪:同“非”)

7、词类活用

  猿猱欲度攀援(愁:为动用法,译为“为……发愁”)

  使人听此朱颜(凋:使动用法,译为“使……凋谢”)

  砯崖石万壑雷(转:使动用法,译为“使……滚动”)

  侧身西望长咨嗟(西:名词作状语,译为“向西”)

8、文言句式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介词结构后置)

(二)《将进酒》

1、段落层次:这首诗共有两段,每段又各分两层。

 

2、文章主旨:

  这是一首劝酒歌,诗人借题发挥,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同时也流露了欲施展抱负的愿望。

3、诵读提示

  这首诗的旨趣跟《蜀道难》不同,它着力刻画的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实是借劝酒为名吐胸中块垒。全诗的基调是豪放的,但思想感情却十分复杂。诵读时应当伴随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适当地变换声调和节奏,力求再现诗人的形象。指导诵读的要点如下:

   (1)开头两联均用“君不见”领出,“君”,指岑夫子、丹丘生。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的是古代民歌中的比兴手法,即用眼前景物起兴而又具有比喻的作用,诵读时头脑中须有黄河奔流的视象。“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系承“不复回”而来,说及人生。“悲白发”,犹言人生易老,叹意极浓,“悲”字当重读,再用“朝如”句补足其意。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当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2)以下节奏逐渐加快。“人生”一联为入题语,重音当落在“尽欢”和“空对月”上。“天生”一联说明“须尽欢”的理由,显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当读得掷地有声;读后宜作一顿(这里的潜台词是“既如此,那就……”),为诗中第一个高潮蓄势。第一个高潮在“会当一饮三百杯”这句上,应当读得豪气十足,要用升调读,“三百杯”一语尤当着力加以渲染;为突出这一句,上句“烹羊宰牛且为乐”宜轻读。

    以上是诗的铺垫部分,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3)“岑夫子”以下六句为诗意转换处,亦可视为下面劝酒歌的引语,应当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重者依次落在“将”“莫停”“歌”“倾耳听”诸字上,突出祈请之意。读完,稍作停顿。

    (4)“钟鼓”一句至结尾为诗的主体部分,诗人借此尽吐胸中块垒,必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

    “钟鼓”二句是这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主旨所在。诗人说这话时,其愤激之情必当见于辞色,应当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二语当用极强音读,以见其憎恶、鄙弃之深。其下“古来”二句是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亦可见诗人盖世之气和狂放之态。两句之中,上句为宾,宜轻读,略示“风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之意;下句为主,宜重读,要表现出十足的自信。

    “陈王”二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为例,可用叙述调读而略带感情色彩。重音当落在“恣欢谑”三字上,但欢中有悲,因为诗人说陈王,其实又是说自己,不过是怀才不遇借酒消愁而已。其下两句也是有主有宾:“主人”句为宾,宜轻读;“径须”句为主,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豪放之态如见,宜重读。读后应稍作停顿,为结尾的抒情高潮蓄势。

    结尾前三句当快读,至“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再用夸张语调读最后三字,“古”“愁”之后皆当有延长音——这是全诗的高潮,须有强大的声势,才能显示诗人的飘逸的风格,不是一般的儿女愁情。

课文朗读:将进酒

4、通假字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取对君酌。(沽,通“酤”,买或卖,这里指买。)

5、词语解释

  烹羊宰牛为乐(姑且)

  须一饮三百杯(应当。会、须都有应当的意思)

  径须沽对君酌(语助词,表示动作的进行)

  钟鼓馔玉不足贵(美好的饮食)

  古来圣贤皆寂寞(此为被世人冷落的意思)

  君不见高堂明镜白发(为动用法,“为……而悲”)

  

6、省略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省略介词“于”,就是“于天上来”。

  陈王昔时宴平乐     省略介词“于”,就是“宴于平乐”。

三、难点知识剖析

(一)《蜀道难》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一是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二是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援,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三是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四是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五是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2、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在风光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客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像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凶煞的双关语句,为诗篇增添了深厚的意蕴、现实的内涵。

(二)《将进酒》

3、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请具体说明。

  (1)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河自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下句写大河之去,形成咏叹味。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2)“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人生”两句由“悲”而翻作“欢”“乐”。诗人渐趋狂放。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对月”将饮酒诗化了,“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烈。“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相信自己一定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作者写了盛宴,“一饮三百杯”。

  (3)“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酒宴开始,诗人的感情由欢乐转为愤激,借以宣泄心中的不平。“钟鼓馔玉”“不足贵”是出于愤慨。“古来”两句亦属愤语。说到“惟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做代表,因为曹植是他景仰的人。他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

  (4)“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4、诗歌开头“黄河”和“人生”之间有何联系?这四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两句用的是古代民歌中的比兴手法。李白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颖阳山居为客,颖阳去黄河不远,故借以起兴。这两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似乎从天而降,东入大海,势不可回;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感叹人生易老,不过朝暮间事,因而“不复回”又隐含了韶光易逝、青春难再之喻意。雄伟永恒的黄河尚且如此,人生更是渺小短暂,开头四句,令人顿生悲意。诗人的这种悲感不仅仅是因为自己两鬓染霜,英雄老去,更是由当时朝廷腐败、自身的政治抱负无从实现的愤慨而来,极有气势。其中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阔大。前两句将空间层层放大,后两句把时间紧紧压缩,时空上的夸张,开篇就给人灵动飞扬、横空出世之感。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