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测试
中考解析
课外拓展
课件下载



  
《智取生辰纲》和《杨修之死》

 

一周强化

一、一周内容概述

  《智取生辰纲》节自《水浒》,记晁盖、吴用等人劫取梁中书生辰纲的经过。这种以大贪官为打击对象的零星反抗行动,规模虽不甚大,但组织严密,正是农民起义处在发动时期的重要标志。故事情节围绕着“智取”二字逐步展开,悬念一个接着一个,明写护送队头领杨志警惕性之高,暗写晁盖等人用计之妙,读来引人入胜。

  《杨修之死》节自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历史小说取材于史实而又容许虚构,不受史实限制。如本文记曹操杀杨修,在历史上确有其事,但史籍中并无杨修以“造言惑众”获罪的记载;至于曹操被魏延射落门牙一事,更属子虚乌有。此类虚构情节往往能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很值得研究。

  学习这两篇课文,要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并能对课文的语言特色有一定的体会。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智取生辰纲

1、文章结构

本文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4):写杨志在押送生辰纲途中与同伙之间发生矛盾的情形。

第二部分(5—12):写杨志与晁盖等八条好汉之间的矛盾。

结构图示:

2、人物形象

(1)杨志

  杨志是一个精明能干的人。他久在江湖,知道押运生辰纲的凶险,因此刚接任务时,一味推托,推辞不掉,又做了精心安排:①扮作普通行商客人,悄悄赶路。②要求多调众人,防止内部不和,被钻空子。③在路上根据地形,更改行路的时间。开始趁凉行走,后又改为天热赶路。④在黄泥岗休息,士兵买酒,他千方百计阻拦,这都体现杨志的精明。杨志性格还体现在急功近利、粗暴蛮横。正是这种性格,使得他对手下士兵“轻者痛骂,重则藤条便打”,这就激化了内部矛盾,被劫也就不可避免。

(2)晁盖等八条好汉

  晁盖等八条好汉是一群紧密团结、足智多谋、随机应变、敢于向贪官污吏挑战的英雄好汉。

3、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杨志押运生辰纲失败经过的描写,反映了封建统治下复杂尖锐的阶级矛盾,表现了起义英雄在反抗斗争中的智慧和力量。

4、艺术特色

  (1)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无论对杨志的谨慎、精明、蛮横的个人性格的刻画,还是对八条好汉足智多谋、随机应变、团结战斗的群体的描写,都是把他们放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通过人物本身的语言行动来进行的,作者绝不下一按语。

  (2)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烘托气氛,推动情节发展。杨志等人一上路,作者就开始写太阳,写树林,反反复复地写天气的炎热。直接写“热”的近二十处,更多的则是通过人物行动和感觉来渲染,如“那石头上热了,脚疼走不得”“都去松树阴下睡倒了”等。这种对自然环境的描绘,不仅能烘托气氛,同时能推动情节的开展,也就是说,天热成为矛盾冲突发生、发展、激化以至解决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

  (3)运用对比衬托手法来刻画人物。课文的前一部分,作者浓墨重彩描写杨志的处事精细,押送队伍上路后,开始时“只是起五更,趁早凉便行,日中热时更歇”,几天一过,因为地形偏僻,杨志便让大家早晚休息,却于中午“正热里要行”。尽管他精明过人,但最终还是落得生辰纲被劫,这是以杨志来衬托晁盖等人棋高一着。

  (4)语言明快、冼炼,富有表现力。无论是描写景物、叙述事件还是刻画人物,常常是寥寥几笔,就能绘声绘色、形神毕肖。如用“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来写天气的炎热,用“拿起藤条,劈脸又打去”来表现杨志的蛮横,等等。

(二)杨修之死

1、文章结构

本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3):写曹操处斩杨修。

第二部分(4—9):写杨修数犯曹操之忌。

第三部分(10—12):写曹操出战失利,厚葬杨修。

结构图示:

2、人物形象

(1)杨修

杨修是一个恃才放旷、喜欢耍弄小聪明,最后招致杀身之祸的人物形象。

(2)曹操

曹操是一个嫉妒贤能,虚伪、奸诈的人物形象。

3、文章主旨

  课文通过对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的记叙,表现了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性格特征,揭示了曹操刚愎自用、阴险狡诈的性格。

4、艺术特色

  本文最显著的特点是运用插叙。插叙就是在叙述的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原叙述的线索,插进跟文章内容相关的其他情况的叙述。插叙结束后,仍然要回到原来的故事中去。本文的第二部分整个是插叙,补充叙述了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这部分插叙,多方面揭示了杨修和曹操的性格,充分说明了杨修之死的必然性,也避免了行文的平铺直叙。

三、难点知识剖析

1、描写杨志、老都管、虞侯之间的矛盾,有什么作用?

  杨志为了应付不测可以说是处处小心,事事留意。开始还是趁凉行路,后来到了“人家渐少,行客又稀”的山路地带,为安全起见,改为天热时赶路。本是顺应地势的防范之策,怎耐天气酷热、山路难行,他又不讲究方式方法。“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与士兵矛盾激化,他不注意协调与老都管、虞侯的关系,使得与本来就对他心存鄙视的老都管公开对立,这一矛盾导致了军汉们不顾杨志的打骂,坚持在强人出没的黄泥岗松林里休息。这样,杨志一行丧失了天时、地利、人和,终于不免失败。

2、杨志与晁盖的斗智斗勇的过程是如何表现的?

  吴用利用酷热难耐的天气,知道赶了半天路的杨志一行会口渴,于是设计在酒中下蒙汗药。当杨志一行在松林里歇息时,晁盖等人出现了,但他们扮做行商的客人,首先使自己处在了暗处,同时为后面证明酒中无药作铺垫。然后,由白胜挑着满桶诱人的白酒走上了山岗。果然,军汉们垂涎欲滴,但当即受到杨志的阻拦,怀疑里面有蒙汗药。白胜欲擒故纵,立刻表示不卖了,然后由晁盖等人过来吃掉一桶,一则表明此酒无药,让杨志放松警惕,二则借舀作掩护,前一瓢装作要占便宜,后一瓢下药。而白胜追这个,夺那个,竟和平常小贩卖酒一样,毫不露破绽。这样一做戏,杨志也不由得有点相信这是好酒了,于是同意买。但白胜又一次欲擒故纵,一个劲儿不卖,这就彻底麻痹了杨志的警惕心理,终于全被蒙汗药麻倒,眼睁睁看着生辰纲被劫走。

3、这篇小说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课文题为“智取生辰纲”,但如何智取、晁盖等人做了哪些准备,作者都没有点明,而是着力描写杨志与众军汉如何闹别扭、如何鞭打众军汉,老都管如何掣肘,虞候如何进谗言,以及军汉们如何埋怨,读者的目光完全被作者引向杨志一行的矛盾上。杨志千方百计提防别人暗算,虽然有内部不和,由于他的小心谨慎,似乎万无一失了,但吴用的妙计却一直在按计划实施着;等杨志一行被蒙汗药麻翻在地,眼睁睁看着生辰纲被推走,读者也如坠五云雾里,弄不明白到底在哪一步酒里被下了蒙汗药。最后作者才补叙出其中的种种情状。这样一边明写杨志如何防范和保护,一边抢夺的计划却在读者的眼皮底下偷偷实施着,最后全盘端出,造成一种意外的效果,使读者不得不佩服吴用“果然赛过诸葛亮”。如果这个故事换一种写法,把晁盖等人的用计和行动明写出来,把他们的行动和面貌直接展示在观众面前,那故事就平淡无奇了。可见,同一个故事,从不同的叙事角度来讲,效果会大不一样。

4、杨修为什么被杀?

  依据这篇课文,杨修被杀可以归纳出三个原因。

  (1)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个机会杀杨修。“鸡肋”事件就是杀他的直接原因。

  (2)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令于不顾,一听到“鸡肋”就自动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作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3)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和曹植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也必定会杀掉他。

- 返回 -